杨萍

摘要:图书馆员的工作是一个道德实践的过程,王阳明的“良知说”在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中给予了完备的理论支持。“致良知”学说不是一句言谈,亦不是一种论说,而是真切的道德实践功夫,其道德实践的目的是“立己立人”“成己成物”。王阳明的“良知说”,作为朴素辩证的哲学思想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意识起到引领作用,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念应用在图书馆的服务中,不仅是文化理论依据,而且也有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致良知 主观能动性 服务意识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储备阵地和学校形象的代表,是广大师生图书信息获取的窗口,作为高校的名片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所需信息,不断地拓展其服务项目。这个服务的过程,就是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展示和服务意识的强化。国际图联认为图书馆职业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伦理活动,是一种信息增值专业工作,图书馆员及其他信息工作者的伦理准则应围绕信息获取、信息平等、知识自由、隐私、人权、社会责任等图书馆学核心理念展开[1]。图书馆员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既要学习很多新的服务理念,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的图书馆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去,又需要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借鉴理念,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意识得到不断发展和改进。图书馆员的工作实际上就是一个道德实践的过程,无论是琐碎的日常管理,还是对图书馆业务的钻研,都需要依靠馆员自身的道德自觉,如果不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精益求精,而力争多下功夫,那幺,单纯“混日子”的去工作,工作将会变得相当无聊乏味。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文化中,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在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中都给予了非常完备的理论支持。“致良知”学说不是一句言谈,亦不是一种论说,而是真切的道德实践功夫。而道德实践的目的是“立己立人”“成己成物”[2]。如何在图书馆工作中“立己立人”“成己成物”?王阳明的“良知说”,这一朴素辩证的哲学思想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意识确实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念应用在图书馆的服务中,不仅是文化理论依据,而且也有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良知说”的理论内涵

在王阳明的学说中,他的弟子曾概括了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2]。这四句话既是王阳明思想的总概括又是其自我修养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从心物到良知,了解善恶存在于人的意识活动之中,努力将人的德性渗透到主观性当中,从而完成自我修养[3]。

良知的内涵。“良知”的概念是什幺?“知(良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4],“良知”这一概念是王阳明概况了孟子的“四端之心”,总结而得,是“天所与我”“我固有之”“人皆有之”“不于异圣人”。“良知”,是心的本体,不但知是知非、知善知恶,而且好善恶[3]。是心具有的对是非真理的觉知和判断能力。他认为不仅圣贤如此,普通常人也是这样。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但是尽管“良知”人人皆有,是否每个人的良知都能时时呈现?这可就因人而异,差别很大。如此,就需要在如何让良知呈现上下功夫。

致良知的内涵。“致良知”指的是什幺?“致”,是推至,扩充之意。“致良知”,就是要求人们,应该通过努力,使“良知”呈现。呈现的“良知”还要考虑让其扩充,发扬光大,使它在行为的过程始终作主宰。这就是“致”的作用。王阳明在如何“致良知”方法上虽然也用到了“格物致知”,却和朱熹的说法不同。他指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志、思想)。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事君便是一物[5]”,物有是非之别,人可以本着良知做出判断,这就是道德的自觉性。当人的良知认为这件事是对的,比如奉父母亲人是对的,那就应该真诚地去做,反之亦然[6]。

良知与致良知的关系。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先天所有,“昭明灵觉处,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在人心”,那幺“致良知”就是个体运用自己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进行的善恶是非判断,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良知”发扬光大。王阳明的“良知说”思想,强调人德性的主体性,也指出了人的德性具有主观能动性。发挥德性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势必会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基于此,“良知说”对于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意识有着特别重要的参考价值,馆员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地在工作中看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觉的进一步与读者融洽相处,彼此理解包容,让读者在感受图书馆温馨愉悦的氛围的同时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良知说”对于图情服务的伦理价值

心之本体,树立推己及人的服务态度。王阳明的良知说思想,特别强调了道德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每一个主体都能感知到是非善恶,所以都应该从主观自觉性出发,去判断和行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校师生,馆员应当认清自己作为服务者的身份,切实地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为他们创造更优质的服务条件,确实做好服务工作。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同时,也应当把握好服务的尺度。我国图书馆学会在2002年制定了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其中对馆员的行为规范进行了如下规定:确立职业观念,履行社会职责;真情服务读者,文明热情便捷;爱护文献资源,规范职业行为;发扬团队精神,树立职业形象[7]。为了更好地推己及人为读者服务,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拓展服务范围。每一个读者来到图书馆,既是为了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资料或者信息,也是被图书馆温馨舒适的环境所吸引。作为图书馆员,不能让环境温馨而自己的态度冷冰,杜绝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做法和作风,当有学生或者老师咨询馆内信息,即便是不在自己所管辖区域范围,也应该就自己所知予以耐心解答,或者给予他们可靠的建议,避免读者浪费时间,费时费力。

改善服务态度。在现代,高校图书馆已经是在网络环境下,这一环境下的馆员的身份除了基本的服务者之外,还是信息资源管理者、知识导航员、网络向导、知识科学者、网络信息过滤者、学科专家等[8]。高校读者虽然很多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但是前往图书馆寻求信息的时候,却并不擅长。图书馆馆员作为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切忌沾沾自喜,对待读者有不耐烦情绪。应当对读者报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把自己就当作是一名普通的求教读者,用得体的言谈举止给读者传递高校图书馆应有的谦虚儒雅的服务理念。

提高服务效率。当代高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自己繁重的教学、科研以及学习任务。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馆员必须强化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水平,对教师或者学生的提问能做到给予满意的答复,如果超出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应该准确指出去往咨询的部门或者人员,这样就能避免耽误师生宝贵的时间。切实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改变高校师生眼中毫无一技之长的纯粹的“服务员”的形象。

体用合一,突出道德自觉性和主动性

王阳明的“良知说”落到实处,就是“知行合一”,这也是把“良知说”从单纯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突出道德意识的自觉性、主动性,因而正如杜维明先生所说,“知行合一”被公认为整个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9]。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如何将馆员这一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为广大师生服务,发自内心的奉献读者。人文精神中的重要精神——平等精神、宽容精神、同情弱者精神等应该在高校图书馆服务意识中占有重要位置。

平等待人。高校图书馆馆员应该做到平等的对待每一位读者,不管是高校领导还是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馆员在服务的过程中,都要始终态度和蔼,尤其对新生或者初次来馆的读者要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们的问题,表现出高校图书馆馆员应有的人文素养。很多读者咨询的事情,也许确实非常琐碎,而且每到新生入学,这样的琐碎问题、小问题就会周而复始的循环出现,作为馆员,要提高自己的服务自觉性,认清回答读者提问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主动、热情地回答读者,做好基本工作。

宽容待人。高校图书馆馆员应该做到宽容待人,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引进了许多先进的资料索引和查询方式,对于初次使用或者不会使用的读者,应该宽容待之。对于馆员而言,这些索引、查询方式等等已经很熟练,在回答读者提问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不耐烦,甚至倨傲态度,这些作风都是要不得的。我们应该推己及人,把读者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提高道德意识的主动性,在工作中,在服务读者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

人文关怀。高校图书馆馆员应该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对有特殊需要照顾的读者给予特别的关心和帮助。比如:身有残疾的读者应该酌情给予切实指导,对少数民族读者或者外国留学生读者都应该耐心多次的给予讲解或者帮助,体现出高校图书馆作为国家最高层次图书馆馆员应有的素质。

提升水平,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

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致”,包含了求致,恢复和躬行的意思。致良知,就是除尽利欲,恢复良知,使行为符合道德。而为了做到符合道德,必须要事上磨炼。在日常生活的诸多琐事中躬行。所以,他提出了“居敬存养”“省察克治”“事上磨炼”。高校图书馆员,如何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不负职责,也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居敬存养。对工作要专注,这就是“居敬存养”。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心扑在工作上。高校图书馆日常服务工作比较琐碎单一,时间一长,容易麻痹大意,馆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建立工作当中无小事的观念。在对待读者的时候做到换位思考,在日常常规工作中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同事们能彼此和睦相处,不以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和整个图书馆的利益,把高校图书馆构建成为一个重团结讲效率的优质服务团队。

省察克治。多做自我批评,这就是“省察克治”。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就是面对广大师生的服务性质的工作,这种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必须经常做批评与自我批评,将不利于工作和师生团结的言行或者思想及时地找到并且根除,以避免在工作中出现不利于师生团结的局面、甚至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事上磨炼。做好每一件日常小事,这就是“事上磨炼”。图书馆的工作非常的细小和琐碎,读者有可能会问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比如:某某书在什幺位置,这就要求馆员在这样细小的事情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既要求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又必须有及其强大的耐心和同理心,悉心解答读者的咨询。在日常工作中,在每一件小事中都要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馆员要理解读者、尊重读者、爱护读者,时刻铭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严格遵循高校图书馆的职业道德。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对传统文化的合理继承,既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也有助于我们在新时期建设图书馆的过程中传统的思想元素,王阳明以良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的出现,一方面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成为反对专制主义的武器被发扬。在图书馆管理服务与实践工作中适当地加以运用,将使我们的工作被赋予新的内涵,这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有助于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本土化的研究与发展。笔者也期待与同行在不断地商榷中继续完善相关研究,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对策。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Williams K C, Best R. E-Book Usage and the Choice Outstanding Academic Book List: Is There a Correlation ?[J].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06, 32(5): 474-478.

[2]蔡厚仁. 王阳明哲学[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3]王守仁. 王文成全书[M].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社,2005.

[4]樊浩. 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5]王守仁. 传习录[M]. 北京:燕京出版社,2018.

[6]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黄俊贵. 21世纪中国图书馆的大事——感评《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J]. 图书馆学刊,2004,26(1):1-2.

[8]张良图,张智慧. 信息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变革[J]. 图书馆学研究,2003(2):72-74.

[9]杜维明. 人性与自我修养[M].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