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整本书阅读”系列丛书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的时候,笔者及时关注到了“课标”对于“整本书阅读”的强调,基于自身的阅读经验,也了解并体认这个做法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其实这得益于平时的积累,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得。

毋庸讳言,在中国,教育方面的任何改革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线教师的惯常思维往往是从考试出发,考虑如何教学才有利于提高分数。所以有很多所谓“整本书阅读”,包括“名着阅读”的课不是引导学生去读原着,而是总结知识点,出考题,让学生死记硬背。很多教师对于“整本书阅读”或“名着阅读”的真实想法就是:怎样处理才能不影响中高考,尽量少花时间,还能提高成绩?

从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篇章教学的惯性。语文学科的阅读板块,在高考中体现为阅读理解题型,一般表现为“原文+选择题”,题目以提取信息、判断正误为主要考查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就表现为文本只是材料,问题必有干扰项和标准答案,学生个体的阅读经验被忽视,课堂教学的主要形态就是教师聚焦文本细节,设计问题,做出确定的理解方式,再通过讲授把它传递给学生,如果学生的理解与老师或者标准答案不同,那是一定要被纠正的。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很强的“操控”色彩,失于僵化,其实对于建构学生个体的阅读能力、积累阅读经验是有害的。

“整本书阅读”系列丛书的策划背景

沿袭旧的容易,探索新的困难。现在“整本书阅读”的概念新出,老师们会觉得无所适从。如果按照原来篇章教学的做法来处理整本书阅读,全班共读一本书,出几道题,每个问题都准备好了标准答案,让学生按此理解,死记硬背,这其实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有害无益。

从“课程标准”设计的初衷和阅读实践的需要来看,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习惯不尽如人意。“整本书阅读”应该发生于真实的阅读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都读过原着之后再进行研讨,才能产生有效的表达和真实的思想碰撞,而在现实环境中,学校和老师往往舍不得拿出整段的在校时间让学生专心阅读,学生的课下时间又很紧张,各科的作业都需要完成。整本书的篇幅长,阅读难度也大,如果没有专业的指导,学生会出现读不进去、读不懂的情况,这就给“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实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教师的阅读时间其实也存在困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个人的兴趣积累之外,专业的长篇幅的阅读大多来自大学时的课程要求,入职之后,反而很少有时间读整本的书。中学教师的日常阅读往往与备课相关,看得最多的书应该是教材、教参和教辅,长期偏向篇章教学的职业训练使得大多数教师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和指导缺乏经验。

另外,阅读的质量在不同情境下千差万别。虽然我们强调必读书目的经典性,认同它们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但不可否认,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人们都会本能地排斥任何“规定阅读”的书目。如果在阅读一本书时功利性太强,只是为了考试,阅读过程就会扭曲变形,很难体会到内容的美感。

“整本书阅读”系列丛书的出版过程

“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丛书和“整本书阅读解决方案”丛书。由这个背景出发,笔者认为策划一套帮助教师和学生认识、理解“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丛书大有必要,而且这套书关注的不是理论,而是实操经验,具体到每一部作品的背景资料和阅读过程,提供任务设计的样例,可以说做到了“手把手教老师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手把手教学生阅读整本书”,凸显实用价值。

笔者在策划“新课标整本书阅读”时,通过与丛书主编的深入沟通,很快就形成了书稿的结构体例设计,即每本书都包括作品概观、整体梳理和深入探究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又有不同的分支,作品概观包括版本讨论、文学价值、作者故事和跨界阅读,整体梳理结合不同作品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3—5个需要掌握的文学理论和阅读理论做阐发,深入探究部分包括研读指导、研究示范和拓展建议。在编写过程中,编者秉持三大原则,即对作品的价值、对学生的需求以及对课标理念的尊重,努力为大家提供阅读的门径和经验,探寻阅读的科学方法和策略,这套书的作用是引领而不是替代学生阅读名着,期待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和完成设计的任务来生成自己的阅读经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新课标整本书阅读”目前已出版小初高三个学段的十余个品种,涉及的书目以文学作品为主,兼及纪实作品和学术论着,也有按体裁分类的具体操作,如《小学生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整本书阅读解决方案”则是立足于阅读经验和阅读教学的“多样化”,通过不同的方案设计和任务示例来向教师和学生展示整本书阅读的规律和实践,也是以作品为主题,目前已出版高中阶段5种,涉及书目与北京市高考涉及篇目基本重合。每部作品提供三个解决方案,但都遵循着学习依据分析、整本书阅读学习目标及策略分析、阅读学习过程、阅读评价、教学反思、阅读文章推荐的逻辑顺序编排,围绕指定作品呈现丰富的思考和活动,给师生提供更多引导和启发。

出版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出版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中学教师对原着文本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不熟悉。尽管我们启用的很多作者都是名牌大学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又有中学的教学经验,但对于每个具体文本的详细梳理,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的举措,都还是处于边做边学边摸索的状态,有时样本的偏差影响也很大,如果某位作者任教的学校生源素质较高,学生的阅读经验和阅读积累都比较丰富,无须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精力的话,则会影响对书稿内容难易度的把握。反之亦然,出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担心和篇章教学的惯性,有时候作者也会把整本书阅读的课例设计得像是精读课文的样子。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这些问题是通过主编把关、编辑审读、稿件内容讨论来反复磨合解决的,解决的过程也是形成共识的过程,做完这些工作之后,相信从作者和编辑两方面来讲,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概念都有了更深刻和真切的体认、理解。

推广宣传的主要举措。推广过程主要是通过作者宣讲,来让目标群体认识到“整本书阅读”的概念,从而对这个任务群的落实生成具体的想法和举措,并在教学中进行尝试。公司以“整本书阅读”为主题的大型活动一共举办过两场,一场是2019年1月在北京订货会上的“新课标整本书阅读”新书发布会,另一场是2019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的“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会”,前者主要面向图书出版和发行界,后者主要面向语文教学界,都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并吸引到了中国盲文出版社来购买“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丛书的大字版出版权。在京东、当当等大型电商平台也做了针对性的活动和宣传,营销部针对这个系列也在全国的实体渠道主要卖场做了重点陈列,还在重点省份组织了送书进校的活动,营销编辑与在线教育平台接洽,定制了以本系列丛书为主要内容的线上课程,通过合作方的线上渠道进行分发,这些举措都提高了丛书的曝光度,使更多读者了解到书的特点。

未来展望

紧密结合阅读经验和教学实践。与传统的文选类教材相对照,“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的教材应该就是原着,但对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来说,只有原着也是不够的。除了必读的原着之外,还需要阅读对于原着的研究性作品、作者的传记、时代背景材料、原着的衍生作品以及类似作品。只有在这样的全景视野之下,学生才能对原着有整体而深入的理解。但是,问题又一次出现:读原着的时间还不够,哪有时间读这些?材料从哪里来?如何进行甄别和检验?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框架来思考每本书需要准备的材料。

材料一:选择怎样的名着版本?

古代小说如《红楼梦》有脂本系统和程高本系统的两个主要版本源流,目前最恰当的版本应该是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前八十回为脂本系统,后四十回为程高本系统,结合了两个版本系统的优长,采纳了红学界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校注精当,可以给初读者提供很大的帮助。

而《悲惨世界》最好的译本是李丹、方于翻译的,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一译本言语简明,情绪饱满,“在尊重汉语习惯的前提下还有文学修辞的润色,读起来文采斐然,情感充盈在字里行间”。[1]

“整本书阅读”领域研究专家吴欣歆教授建议:“高中生不需要掌握版本学的知识,但要树立‘好版本的意识。”[2]

材料二:给学生哪些阅读的支架?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3—5个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文学理论或阅读理论,用这些来支撑深读文本,扎根文本,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根据每部作品的不同内容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理论支架,贵精不贵多,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以《悲惨世界》为例,教师可以尝试引入“串环式”的叙事结构、“折扇式”的叙事时间等比较有趣的概念,来提示学生如何把握这部长篇小说的结构,避免他们沉溺在细节中,没有全局意识。

材料三:如何设计任务?

任务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进程和阅读能力来设计,在初期可以侧重于梳理人物、故事情节等,随着阅读的深入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可以设计更高层次的任务,比如探究小说的主题、研讨审美价值,也可以设计更有意思的活动,比如进行文化探访、创作舞台剧、设计主题酒店和人物雕像等。

理想的整本书阅读学习过程。第一,保证课上课下阅读时间。保证阅读时间是完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根本,其他的工作都是附丽其上的,不能代替,不可跨越。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突破思维惯性和应试教育的速成心理,舍得拿出大块的时间让老师和学生读书,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应该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单是语文学科的事情,这是一种非常关键的能力,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对于其他学科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制订针对每一本必读书的教学方案。同样是课标推荐的书目,同样是一个学期的时间,学生不同,作品不同,就需要设计不同的课程方案,通过不同的路径来实现课程目标。比如,在书目的选择上,长篇小说既可以选择古代经典作品如《三国演义》《红楼梦》,也可以选择现当代作品如《平凡的世界》《四世同堂》,或可以选择外国文学作品如《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

第三,选择合适的拓展阅读材料。拓展阅读材料可以是文字性质的,比如研究性的文章、作者的传记、创作过程、同时代同题材的其他作品,也可以是跨媒介阅读的作品,比如根据名着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绘画、游戏等,跨越不同的艺术门类,比较受学生欢迎。

整本书阅读与融媒体出版的探索。针对“整本书阅读”纸质图书的融媒体出版开发是当前出版升级的必由之路。“新课标整本书阅读”和“整本书阅读解决方案”两套丛书,已经进行了如根据每本图书开发相关的教师视频课和家长学生视频课,根据教育热点和重要的教学时间节点开设的直播课等尝试。

今后还将根据这两套丛书进行短视频的制作与宣传,播客节目的录制与上线,为师生“整本书阅读”提供多维度多层次的帮助。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虽然是第一次写入“课程标准”,但是这个概念是有继承性的,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也有类似的板块,教师基于个体的阅读经验可以给学生做出指导。现阶段在推行中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和阻力,但是在教育部门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一任务的完成是有路径可循的,也已经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希望我们出版的“整本书阅读”相关图书可以帮助广大教师和学生朋友探索适合自身的完成途径,切实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焦晗大语文工作室主编

参考文献

[1][2] 胡春梅, 陈健. 如何阅读《悲惨世界》[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