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芬

在谈论“幼儿教师阅读之道”之前,先回到这个问题的原点,“我们为什幺要阅读?”教师们曾经和孩子们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读书是一种学习的方式”“阅读可以让我知道好多不知道的知识”“如果我们遇到了问题,我们需要看书来解决问题”“看书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更有智慧”“如果不阅读,什幺知识都想不起来,就像黑夜里没有手电筒”“如果没有人看书,世界上的文化很难保存下来,我们就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

幼儿教师应该是“文化人”

幼儿教师应该是“文化人”。“文化人”的含义就是将“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在幼儿园的文化构成中,教师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教育的使命,也在用自己的文化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阅读不仅是作为“幼儿教师”获取知识,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作为一个“人”探寻自我、追寻自我,丰富内心世界,重塑精神品相的一种重要方式。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充盈,也会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笔者工作的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更多人称它为“花草园”,下文称“花草园”),一直在借助读书会的形式,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建花草园的教师文化。

借助读书会共建幼儿园教师文化

花草园读书会的传统由来已久。第一期读书会是在胡华园长的带领下共读《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着),共有11位教师参加,前后持续了一年半。这次读书会对教师了解中国哲学,形成具有哲学特质的教师文化,深入探索花草园的“生活化课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读书会开始采用以年龄组为单位的方式进行。

匈牙利小说家马洛伊·山多尔说:“知识的背面是沉着,如果你了解了生活中的某些实情,你就会变得冷静而从容。”疫情暴发前期,教师分散在祖国各地,我们用读书会的方式,营造了一个“共生”空间,“一期一会”,借助书籍将彼此的精神世界接通,这让我们凝心定神,更加沉着、从容。

这次的读书会,小班组选择了《中国文化精神》(许卓云着),它让教师领略到有温度的中国文化与历史传承;中班组和大班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着),通过这本书,教师了解了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更好地审视自己,更谦卑地对待大自然。书籍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正发生着什幺,也引领着我们思考未来。

在组织读书会的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一:谁来读?

现实生活中,阅读并非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事情,强制性要求全部教师参加读书会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最开始的读书会采取的是“征集”的方式,先吸引对读书感兴趣的教师参与其中,慢慢带动更多的教师陆续加入进来。到现在全园已经形成了阅读的氛围,则开始尝试以年级组为单位,组成三个共读小组,各年级组按自己的节奏共读一本书。

问题二:读什幺?

“读什幺”是读书会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同一个共读小组的成员会通过阅读书目提名、集体投票的方式来确定共读书目。在选择时,教师心中有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这本书是我很想读的;其次,这本书有着丰富的可探讨空间;最后,这本书可以给我们一些实践探索的指引。

对于选择共读书目时,应是“高大上”一点好,还是“接地气”一点好这个问题,实际上与个人对“我如何看待读书”“我希望通过读书会获得什幺”的思考息息相关。读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渴望通过阅读引发一些思考,了解更多关于世界的真相。所以,花草园读书会共读的书既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文化的精神》《人类简史》,也有贴近生活、贴近教育的《给童年留白》《窗边的小豆豆》《孩子,你慢慢来》;有富有哲思的《小王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也有最贴近儿童世界的绘本《花婆婆》《活了100万次的猫》《我很担心》……

选择的书籍无需拘泥于幼儿教育领域,“智慧的本质是对事物比例的公正判断”,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有助于更准确地找到学前教育的定位。把学前教育置于“教育”这一片“森林”时,它有一个自己的定位;把学前教育置于“社会科学”这一片“森林”时,它会有另一个不同的定位。我们对于学前教育的定位确定就是在时而放大,时而缩小的视角中,慢慢清晰,并且保持变化的。

同时,“没有一门学科是一座孤岛”。随着阅读书籍数量的增多和种类的丰富,教师可以获得更多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相关联”的能力,将这些知识联结在一起,形成一片“知识的大陆”,与此同时也拥有了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古人所说的“触类旁通”,大抵如此。

正如荣格所说“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塑造自我,是对“自己想成为一个什幺样的人”的求解。对于教师而言,我们是什幺样的人,也许比我们是什幺样的教师对儿童的影响更大。

问题三:怎幺读?

一方面,读书会之前,教师可以怎样进行个人阅读?方法一:借助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尝试梳理作者的逻辑线索。尤其是在阅读专业书籍的时候,要点的提取能够帮助很快抓住核心要义,这也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方法二:多多思考。思考让阅读持续深入。如果阅读不经过思考,就无法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可以尝试在阅读之前,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如何来阐明这个问题”“为什幺作者会这幺写?”“这些可以怎样在实践中运用?”方法三:和同伴一起讨论。带着自己的观点和同伴讨论、碰撞的时候,产生的是新的理解、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有情感、有记忆的,是可以深深留在我们记忆深处。方法四:在实践中运用。每当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新的思考应及时在实践中运用,只有当“所知”变成“所行”,才算真正获得知识。知识运用于实践之后获得的成就感也会激励着读者开启下一段阅读之旅。

另一方面,读书会进行中,怎样进行共读?读书会通常在微信群进行,每周选择一天的某一个时间段进行共读,遇到特殊情况,时间可灵活调整。读书会由领读人负责,领读人由小组成员轮流担当。领读人主要完成以下工作:一是共读人的召集;二是读书会的时间调控;三是在共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老师们不断思考。

对于领读人来说,最重要的准备是“一份问题提纲”,或者一份关于共读内容的“思维导图”。其他人则需要提前阅读本次读书会的内容,带着感受、思考来共享与讨论。读书会非常重视教师的个人感受,所以开篇问题一般都是“读了这部分内容,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当老师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思想的河流也开始缓缓流淌。最后一个问题通常会落在“今天的讨论,给你未来的工作带来了哪些新启示?”回到实践的场域,与现实的工作、生活相连接。

知识只有经过碰撞,才能酝酿出智慧的火花。借助于读书会,教师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交流彼此的感受与心境,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心灵的联接,慢慢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也为自己的生活开辟了另一个空间。而这个空间,让我们保持着自身的流畅性,保持着新鲜与活力。

胡华园长在《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一书中写到,“如果我们认为智慧是值得追求的话,就必须视追求智慧为一种荣誉。”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视教师阅读的过程为教师在追寻教育智慧,形成独属于自己的教育哲学观。这也是我们渴望通过阅读、通过与儿童相处所能达到的另一种状态。

作者系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保教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