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力

《大众藏书报告》能反映出我们传统藏书的状况,有怎样的收藏者和收藏理念。对于藏书行业,影响力最大的是晚清四大藏书楼。

旧时代私家藏书的最后辉煌

中国的文脉从南宋以后基本移到了南方,所谓的江南,是中国的人文渊薮之地。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有四分之三都在江南地区,而江南地区的佼佼者,是皕宋楼,它位处湖州。看皕宋的“皕”字,是两个“百”字的组合,就是二百的意思,代表它藏了两百部宋版书,为什幺专门把宋版书提出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古代的典籍从宋代开始才有了大量的翻刻本,这对于整个书市有很大的影响。

在没有发明印刷术之前,典籍都是一部一部地抄写,抄写速度有局限性,使得大多数人读不到更多的典籍。印刷术出来之后,才能够将典籍化身千百,让更多的人读到作者思想,让社会文明得到传播和发展,典籍也从写本时代过渡到了刻本时代。

中国的印刷术始于何时,业界有不同的争论,但学界普遍认为始于唐代。宋代之后,书籍广泛发行,才有了大量的典籍。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早期的书,基本上是宋刻本。不仅陆心源,所有藏书家都追求宋刻本,这涉及到中国语言系统问题,中国语言系统汉语以元音发音为主,再加上表意文字,便会产生大量同音不同意的字,使得在传抄的过程中,因理解之误有很多错讹,而一字之差,直接更改了对这个思想的理解,所以,按照规律来说,越早的书错讹越少。

了解一个作者的思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他早期的着作,也就是宋版书。对于藏书家、典籍家或文献家,对宋版书的追求,绝不是因其值钱或古董,而是更接近作者思想的本来面目,因此,陆心源的皕宋楼当时有二百部宋版书是很值得炫耀的事。

陆心源以皕宋楼作为他的堂号是个人思想的折射和标榜,但很不幸,因为战争原因,陆心源的书被他儿子全部卖到了日本,这批书现在全部藏在日本的静嘉堂文库。

四大藏书楼中,只有海源阁在北方,但它的藏书大部分是从南方买来的。瞿氏铁琴铜剑楼在苏州常熟,丁氏八千卷楼在杭州。四大藏书楼使文献最大程度的得以保存并流传至今,成为很多典籍最早的祖本,这就是藏书家对文献的贡献。

私人旧书店的终结

古人藏书的来源,一是从书店购买,二是别人家流落出来整份地买。所以旧书店属于流通业,能让书活起来,这是旧书店的价值。

从传统说,在南北方形成了两大市场,北方有琉璃厂,南方有上海博古斋。琉璃厂流通古书,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北方最大的图书交流中心。当时满人入关后,北京内城全部改由满人居住,当年的汉官大部分住在南城,即琉璃厂一带。琉璃厂是给宫里造琉璃瓦的,所以挖了很多大坑,这些大坑没法居住成了荒地,后来慢慢成了文人聚集之地。科考恢复后,很多学子住在琉璃厂一带,一买一卖使琉璃厂变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市场。由于特殊原因,1956年到1958年搞公私合营,大量的古籍书店合并成一家书店——中国书店,后来按照国家政策,每一个城市留下一家古籍书店,北京留下了中国书店,上海留下了博古斋。

公共图书馆的肇始和兴起

传统意义上,图书馆是对外开放的公共机构,它的功能是服务大众,对民众开放,但藏书楼的理念是服务自己,供自己阅读使用。晚清后,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公共意识的增强,很多藏书楼开始对外开放,古越藏书楼是其中的代表,它制定了相应的章程,让民众可以进入参观,这就具备了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合众图书馆建在上海,由一帮藏书家共同出资并捐书,它既是私人创办的,也服务于大众,区别于现在的图书馆,由国家拨款,属于公益性质,服务于大众。

随着藏书楼的转变,很多人已经接受了公共概念。比如,江南图书馆,它创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藏书主要来自由两江总督端方买下的八千卷楼。八千卷楼在杭州,端方为什幺买它?这和皕宋楼有直接关系,皕宋楼因为卖给了日本,很多孤本国内没有,很多人表示惋惜,他们鼓动端方出公款,把八千卷楼的书买下,因为日本也在商谈买走八千卷楼的事。八千卷楼被买下后,1907年,端方决定在惜阴书院校址创办江南图书馆,缪荃孙出任总办,1910年8月正式开放,为中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历经演变,成为今天的南京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当年由很多学校的图书馆合并而成,首都图书馆戏剧类的藏书多,主要来自孔德中学,还有吴晓铃的藏书、车王府的戏曲本等,这些有悠久历史的公共图书馆,都跟私家藏书楼有直接的关联。

广化寺就在北京的什刹海边上,现在是对外开放的寺庙,很少有人会想到,它是国家图书馆的前身,第一个馆舍就建在里面,当时鲁迅在教育部做佥事的时候负责筹办的,他是公共图书馆的第一个筹办人;还有文津街当年的国家图书馆,梁启超是馆长。所以说鲁迅、梁启超都是图书馆界的先驱。

私人藏书汇入公藏

私人藏书的代表性人物,第一位是周叔弢。建德周氏是望族,周叔弢祖父一辈一直跟随李鸿章打天下,平定太平天国,后来转做实业,如唐山开滦煤矿、北京自来水公司、中国最早的电灯公司等。周叔弢的藏书很讲究,今天我们到国家图书馆去看善本,很多都有他的收藏印。

第二位是傅增湘,他是鲁迅的顶头上司,任教育总长。他对藏书很痴迷,是当时北方藏书一大家,他的藏书到1949年后,陆陆续续地捐给了几个公共图书馆。

第三位是阿英,阿英当年是新四军,在盐城一带搞革命的时候大量藏书,一直到他去世后,分几批把书捐给了芜湖图书馆,构成了当地重要的藏书。

第四位朱文钧,他是着名的文物专家和历史学家朱家溍的父亲。当年他把自己的碑帖捐给了故宫,现在故宫每次搞碑帖展,其中善本部分的三分之二都是他捐的。

正是这些人的义举和慷慨,就是今天公共图书馆善本资源的来源,也是藏书家对公共图书馆的重大贡献。

私藏的海外流布及回归

因为特殊原因,很多典籍流到了海外。

“翁氏藏书”。翁同龢做过同治皇帝、光绪皇帝的两代帝师,被归为帝党,翁同龢家从明代开始就是大藏书家,但由于他政治名声太大了,所以很少有人留意他的藏书情况。1948年,由于战争的原因,翁家把书带到美国,一直到二十年前,人们才知道翁同龢藏书这幺厉害,后来做翁万戈的工作,他把这批书带回国内,以有限捐赠的名义到了上海图书馆。9E49A4A2-8BCA-4042-8655-B7894450C533

“南陈”陈澄中。陈澄中与周叔弢齐名,“南陈北周”中,南陈指的就是陈澄中,他是上海盐业银行董事长,经济实力强大,1949年之后将书籍带到了香港,这批书对中国文化太重要了,当年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汇报给康生,认为国家应该拿钱把这批书买回来,康生又向周恩来总理汇报,1950年初期,中国经济十分困难,但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周恩来特批了一笔钱,把陈澄中的书分两批陆续买了回来,这些书大部分在国家图书馆。

不绝如缕的私藏

中国古书按照传统分经、史、子、集四大部,中国两千年来流行的是儒家传统,儒家传统的精髓是《十三经》,它是经部的主体。传统的藏书家讲究正经、正史,认为经部书在中国最重要。1919年后,为了启迪民智,产生了一系列新观念,新文化运动工作者想到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以莎士比亚的小说、戏剧,塞万提斯的小说等启迪民智,打破中世纪对人思想的禁锢。中国对小说一向不重视,经部是“大说”,小说不是“大说”,所以人们一直是贬斥小说的,但小说是人们喜闻乐道的。新文化工作者提出中国“四大名着”,把小说提高到了如日中天的程度。

今天,从拍卖市场看,仍然是经书最受欢迎。黄永年先生是吕思勉的弟子,他从1949年前开始藏书,是正统的藏书官。黄永年先生一直按照传统方式收藏典籍。在20世纪50年代,北大有古文献系,后来古文献系被拆分,一部分拆分到中文系,一部分形成了图书馆系,今天是信息管理系,这是学科建制的问题,传统的藏书观没有了,师资力量也没有了,但北京大学长期请黄永年先生讲目录版本学,这就说明传统概念不能丢,研究传统必须以客观的态度回到传统本身,谈历史要还原历史本身,这就是藏书家的客观。黄永年的藏书观,仍然是现在传统藏书观的主体。

黄裳先生跟黄永年是同时代的,但两个人的观念截然相反。黄裳先生喜欢集部的书,他以文人雅玩的性质来谈,讲究的是一种心情。至于这本书到底有什幺价值,他没有说,但是多少年后反观凡是他认为好的书,真的很稀缺,这是老一辈的特殊眼光。黄永年先生类似于学者式的藏书,与黄裳先生两个人风格的不同,代表了中国藏书的两大流派,以市场价值来说,黄裳先生的书更受大多数藏家的欢迎,因为他藏好玩的书,比如,明末清初一些人的着作,柳如是的着作,大家会觉得很风雅。

姜德明先生和前两位不同,他们收藏的是古书,姜德明先生专门藏1912-1949年的平装书,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文学》。从藏书角度上讲,是保存了历史,它给历史的研究留下了依据,因为有很多东西在历史长河中都被淘汰掉了。姜德明先生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人弃我取,恰恰是藏书的一个重要观念。

改革开放私藏复苏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们有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公藏应当更加丰富,因为我们变成了一个公有制社会,私人藏书慢慢捐给了公家,逐渐退出了市场,市场上藏书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搞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的复兴,随之而来的是新藏书一代人的兴起,这是一个重要节点。今天社会上的藏书家,或叫藏书爱好者,基本是上世纪80年代后产生的。藏书的前提是经济基础,藏书是精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需求就有市场,第一届古旧书市,就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北京有一百多家私人旧书店,汇成了一家中国书店。汇成之后,书很难卖出去,图书馆去买但购书量有限,大部分书都积压下来。1981年,社会重新放开,大家重新买卖古书,当时的卖书方法比较粗犷,用大卡车从库里拉,大多是残本,然后一车一车卸,卸完之后再堆起来,到九点开放,一开门人们便涌到书堆上挑,这对于中国藏书市场的重新兴起至关重要,形成了庞大的藏书力量,这一代人的藏书观或藏书来源,基本上是来自书市。

古书进入拍场

1993年,国内又有了一些艺术品拍卖公司,第一家搞古籍专场拍卖的是中国嘉德公司,从1993年开始做古籍拍卖一直到今天,每年举办两场大拍,春拍、秋拍,同时穿插几场小拍,一场不落地坚持到了今天。

书的历史,无非都是私人买卖、书店买卖,但自从有了拍卖市场后,产生了质的变化。你到古籍书店去看上面标着价签,还能讨价还价,但拍卖市场一出现,价格一下就涨了十倍,刚开始会觉得难以接受,但慢慢发现它产生了吸金效应,卖家都想多卖钱,所以把好书纷纷送给拍卖行,而不卖给藏书人,因为卖给藏书人,卖多少钱是个死数,但送到拍卖行,它有可能会变得很高,慢慢地就把艺术品中间的古书善本部分吸引到拍卖行,那古籍书店也就不爱卖了,这个概念就是这幺简单形成的,从那时候起,经过各种演变形成嘉德、保利、朵云轩等拍卖公司,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籍的拍卖市场,到今天为止,已经有四十多家拍卖公司参与古籍拍卖。

再看拍卖预展的好处,大部分搞鉴定的人需要翻阅古籍,在拍卖预展上你可以任意调阅每一部上牌的古书,没人限制你,这是拍卖会给古书行业带来的一个新变化。

从古书拍卖能够发现中国雕版印刷术对世界影响很大。例如,当年敦煌出土的经卷中有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金刚经》,这是全世界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印刷品,有人借此来做推论,按照事物发展规律都是前疏后密,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既然刻得很完美,也就证明在此之前早就有了印刷术,可惜藏品现藏在大英图书馆,世界上仅此一件,国人为之遗憾。

前几年,拍卖会出现了一件印刷品,它是公元927年的,虽然比公元868年晚了一些,但是它是已知有确切纪年的第二早的印刷品。国家坚决把它拿下,现在藏在国家图书馆。通过这件事可以说明拍卖行业对传统流布产生的重要影响,如果没有这样的拍卖会,国家无从得到这些藏品。

在拍卖会上都出现了哪些难得的东西?一个是批校本,一个是抄本,这两个都涉及到了黄丕烈。黄丕烈重点搜集宋版书,还写大量的题跋,在他之前,古人也会在书上写题跋,但是不活泼,他把很多的生活琐事、当时的心情一一地写入书跋中,黄裳先生很多题跋的精髓便来自于黄丕烈,很多人认为校勘古书是做学问,把拉拉撒撒的生活琐事写进去是没学问,但黄丕烈不为所动,他坚持自己的观念,使得“黄跋”成为一个重要的收藏品。9E49A4A2-8BCA-4042-8655-B7894450C533

从1912年开始,人们拼命地追求“黄跋”,凡是带有“黄跋”的书身价立即百倍,这个观念一直影响至今。古籍有国家定级标准,在定级标准中带有黄丕烈题跋的古书一律算国家一级文物,这种认可也折射到市场中,凡出现在拍场中的“黄跋”一律以极高的价格成交。1998年,人们还没有注意到他,拍卖不到6万元,逐步到2017年春拍,达到了400多万,价格的变化,表明了善本书本质价格的回归。

与之相对的是顾广圻的批校本,从历史角度看,顾广圻和黄丕烈齐名,一般称为“顾批黄跋”,黄丕烈的“跋”最受重视,而顾广圻的“校”最受重视,所以,凡是“顾校”也都是国家一级文物。例如,1996年,“顾校”拍卖10多万元,到2010年拍到了800万,这表明我们对于整个市场有了全新的认识,文物本来没有恒定价格,更重要的是人们认可了传统的藏书观,“顾批黄跋”,一向是传统藏书家在意的东西,而今天它仍然在市场上以价格的方式得到了认可,这一点至关重要。

私人旧书店再次兴起

20世纪80年代开始,私人旧书店重新复兴。例如:文学山房,文学山房历经四代到今天为止还在经营旧书店。江澄波先生已经97岁,依然还在看店。文学山房处在苏州,当年的苏州是江南藏书中心,黄丕烈、顾千里都在苏州,所以有相应的余脉,也有完整的藏书体系,这个体系对我们影响很大,通过这些可以看到老一代的风范,也能看到他们对典籍的钟爱。

网络交易的兴起

到目前为止,网络上经营古旧书做得最大的是孔夫子旧书网。它的交易量、人气、市场的影响力都是其他书店不能比的,对古书的流通、学术研究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更多的爱书人,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

布衣书局,也是业内的一块品牌,它经营旧书,后来逐渐经营古书,举行“摸古书”活动,它认为很多人对古书没有感觉的重要原因是没有见过真物,只有让大家亲近古书,才能真正地热爱古书。

当今私藏的整体趋向:重视专题性

西洋善本。王强先生是新东方的创始人之一,他专门收藏西洋善本,并使这些善本书到今天大部分成为国内的亮点,他讲书的品相一定要外观整洁,藏古旧书的人有洁癖,使得他能够把书藏得很精,这是他的特点。

佛经受到重视。传统概念中,佛经的收藏不受重视,因为没有可读性,更多的是对信众有用,但佛经的特殊意义慢慢地使人们撇开这种概念,更多地站在印刷史角度研究,使佛经变成一个市场的热门,早期的佛经尤其受到重视。

俗文学开始受重视。以前认为它是民间之物,1919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使得这个板块到今天都很热,凡是这一类的古书都会受到市场的追捧,这就是市场的变化。

新善本概念。从1912年起,西方印刷术的引进使中国印刷行业有了改变,更多地使用铅排字、铅排本。变化之前,有一些藏书家仍然认为只有刻本才是正统,他们请了很多名手继续刊刻典籍,这类木刻版的书今天受到空前重视。善本概念,以乾隆六十年为限,这个概念到现在为止没有变化,可需要注意,善本概念之后仍然有新善本概念,1912—1949年间影印、刊刻的书就是一个特例。

新文学是市场的热点。这是新文化运动后产生的一系列新概念,如鲁迅最早的小说集《域外小说集》,在现在的市场卖到几十万元一本;张爱玲早期的《传奇》,已然形成了市场的热点,这对整个市场有重大的影响,因为毕竟是藏者,又藏又研的人比较少,大多数人是根据市场的热点进行收藏。

碑帖中的全形拓。这是古人的一种特殊发明,既是拓本又是一种绘本,它是两者结合的一个技艺,到今天又是一个新热点。全形拓的好处是利于张挂,它不同于古人认为能翻阅就好,现在认为能展示的更好,这是观念的转变。

整批名家旧藏受关注。人们很在意这批旧藏书的主人是谁,例如,陈澄中旧藏,周叔弢旧藏。如果整批地卖,在市场上会引起轰动效应,大家觉得来源可靠,价值好,传承有序。“过云楼”的书卖了两回,嘉德年间,拍了2300万元,到2012年,被现在的江苏凤凰出版社以2.16亿元拍下。

手札是热点。陈独秀的手札、胡适的手札等都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凡是名家手札,都能卖得高价。一是它是名家的手记;二是手札具有私密性,研究历史可通过手札找出很多线索,了解到一些问题的真实面目。

内府本为藏家所喜。内府本就是当年的官刻本。以前官刻本不受重视是因为它属于政府出版物,可读性差。但在古代,因为朝廷把钱、权集于一身,所以所刻的书会用最好的纸、最好的刻工、最好的墨,做最好的装订。而当年的内府本便是当时印刷物的最高标准,当人们意识到这点之后,内府本的价格便越来越高。

国图的联展。现在私家藏书也慢慢地受到了公家的关注,尤其十几年前,成立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之后公私之间的联动、互动就多起来了,这就是私家书参入国家联展。如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时候,国内有很多善本加入了这种大展,从而展现出中国民间藏书的力量。

高规格的公私联展:国图典籍大展。“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2019年9月7日开展,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承办,汇集了全国20多个省近40余家公藏单位、30余位私人藏书家的300多种珍贵典籍文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外典籍展览中数量、规模、等级最高的一次。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展示,让大家看到今天的整体市场热点,藏书家的关注点在哪里,他们有怎样的理念,哪些理念属于传承,哪些理念属于创新。

作者系着名藏书家9E49A4A2-8BCA-4042-8655-B7894450C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