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明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好什幺工作呢?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1.教师可通过生动幽默的口头语言和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全国特级教师钱梦龙一次外出讲课,面对紧张的课堂气氛,微笑着说:“课前先请大家猜一谜语: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问题一出,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一同学举手:“钱梦龙。”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的幽默感染了学生,课堂气氛随即活跃了。

2.要善于肯定和鼓舞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如一节作文课上,教师让学生以月亮为题说一段话。一学生说:“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中,周围有调皮的星星做伴,她很开心,把月光洒向大地。我和姐姐在院子里乘凉……”教师当即高度评价:“你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名气的诗人。”教师的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却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可能都是一种鼓舞。

3.借助视听手段,引起学生的共鸣。视频、录像等视听手段,以其丰富的内容、直观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受到学生的青睐,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教师应该掌握它、应用它。如一教师在八年级《散步》一课的课堂上,开始以《让爱住我家》的歌曲导入,最后又以它结束,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疑探模式的最大亮点,但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与教师预设的“质疑点”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质疑点”可是题目、教学目标,也可是文本中的重点语句及语段、课本内容等,具体到每篇课文选用什幺样的“质疑点”,要根据文本而定,但都必须以围绕教学目标的完成为依据。如八年级《苏州园林》一课,教师可让学生对题目进行质疑:“苏州园林是什幺样的?”或“苏州园林具有什幺特点?”

三、梳理问题,明确学生的探究方向

一般来说,学生的质疑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不可能与教师心中的“预设”完全相符,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质疑的问题加以整合和补充。

1.整合。就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或太琐碎,需要教师进行取舍或相对集中的浓缩。如六年级下册《关尹子教射》一课,学生对题目质疑的问题有:①关尹子教谁射箭?②如何学射箭?③结果如何?④作者是谁?⑤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幺道理?①②③太琐碎,合为“文章写了一件什幺事”,④太简单,变为“介绍作者的情况”更全面,⑤不变。

2.补充。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全面,不能涵盖课标对文本的要求,就需要教师给予补充。再如上面的例子,在⑤后再加上一问:“对你有什幺启示?”这样就会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搭建平台,引领学生展示自我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强调学生要认真听讲,其实,由于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参与意识,课堂往往是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的。我们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强调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课堂宽松的氛围和学生自探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放手”,学生能说的教师就不要去说,学生能做的教师就不要动手去做,学生回答问题无论是对还是错,教师都不要急于去评判,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评判,去总结。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赞赏,倾听学生各抒己见,倾听学生相互评价,倾听学生总结课堂,赞赏学生积极发言,赞赏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表达,赞赏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总之,课堂上,教师要当好“观众”,做一名欣赏者,把学习和展示的空间充分让给学生,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认真地自探,勇敢地展示,自信地表达,中肯地评价,快乐地学习。

五、注重引导,矫正学生的认识偏差

我们主张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我,但并不是信马由缰、不着边际地发挥。对于学生展示中出现的偏差,教师不能熟视无睹,应进行委婉的指正和方向性的引导。如在讲《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一老师问:“菲利普夫妇该不该这样对待于勒?”有学生说:“不应该。”也有的学生说:“应该。”理由是对于这样一个败家子,应该让他吃点苦,给他点教训。这种看法无形中肯定了菲利普的行为,显然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众所周知,学习这节课是要让学生知道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如果这时教师能再问:“菲利普夫妇是想给于勒一点教训吗?”学生肯定会说:“不是(避免再见到他)。”这样,菲利普的冷酷无情就暴露在学生面前了。

总之,语文教师要不断躬身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只有这样,教师“教”的创新火种,才能点燃学生“学”的创新火花。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