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天民 李东超 刘晓伟

前不久,应邀参加“走灵宝,看教育”新闻采风活动的媒体记者们,对市区漂亮的学校“视而不见”,却一头扎进大山深处,与山里的老百姓、教师、娃娃们零距离接触。在这里,大家不约而同地惊叹:想不到偏僻的山区里竟有这样好的学校,有这样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有从城里来的“校长”和“名师”为他们上课……“只要你到深山区、边远地区的学校走一走,看一看老师和孩子们的生存状况,你就会多一份不安和牵挂,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灵宝市教体局局长马稳庚说,“实现教育公平,基础是抓薄弱促均衡,山里的娃娃们不仅能有学上,而且能上好学,就是教育均衡、公平的最好体现。”

有学校,就有国旗、读书声、铃声,村子里就有了文化脉络;该修的修修、该新建的建建,能留的,就留下来……

灵宝,秦岭余脉,豫西山区,学校点多面广。以朱阳镇为例,面积730平方公里,41个行政村,100多个自然村,截至上世纪末光教学点就有80多个。经过近10年的努力,注入资金3000余万元,坚持不懈地进行撤校并点,资源整合,目前全镇5万余口人,成建制的中小学只有7个,教学点不到10个,使朱阳这个特大的深山区乡镇的教育“规模效应”彰显,教育质量、效益、水平居全市前列,超过有些平原乡镇。撤校并点,布局调整,也使五亩、苏村、寺河、豫灵等灵宝的山区、边远地区的乡镇教育变化很大。

“撤校并点这步棋不走不行,但走得过快、过急也不行,得实事求是。”教体局副局长赵江峰说,“学校撤不撤,在某种意义上说,百姓说了算。”

朱阳镇两岔河村,距朱阳镇区20公里,距灵宝市区80公里,自然人口不到2000人,分布在8个自然村。今年2月28日,马局长第三次来到这个偏僻的教学点。这个点撤与否,让他纠结很久。学生的确不多,一至五年级才26人,但没有了学校,并到犁牛河小学,孩子上学得跑近20公里山路,来回安全是个大问题,吃住在学校,家长负担太重……去年,他来到这个点,和村里干部、群众商量,要撤掉这个点。老支书说,咱这儿山大沟深,娃娃上学太不方便,如果把学校砍了,有很多娃娃连学都上不成了!村里退休老干部李天炳说,有了这个学校,有铃声、歌声、读书声,村里都有了生机了。如果没有这个学校,村里平时跟死了一般,静得可怕,还是把学校留下来吧。

马局长握着村长苏宝学的手说:“学校不但不撤了,而且要大兴土木,已纳入今年的项目库,投资近40万元。”苏村长激动得满脸通红:“我代表村民和娃娃们谢谢你!”马局长笑着说:“是上面的政策好,我是给你们服务的!”

5月10日,新教学楼破土动工,截至本刊发稿时,主体已封顶,秋季,娃娃们就能在新教室里学习啦!

阳店镇南部山区,燕子山余脉有个村叫纸窝。距镇区13公里,山高坡陡、地广人稀。在郁郁葱葱的丛林中,有一幢房子座北面南,倚山而建,红顶白墙,阳光明媚,国旗招展。走近它,“阳店镇纸窝小学”几个烫金铜字,高悬于门楼中央。在这天然森林氧吧中读书、工作、学习,该是多幺有意义的一件美事呀!

这个学校的前身,是在一所破庙里上课的教学点,几年前已被撤掉了,但娃娃们就是不下山。“庙”拆了,“和尚”不走。没办法,村民们就自费聘先生让娃娃继续“念经”。

哪里有学生,就有马稳庚局长的身影和足迹。马局长发现这一“秘密”,深入调研,广泛接触当地干部、群众,决定保留这个学校,异地重建。去年3月份,投资30万元的“新家”盖好了,搬进“新家”那天,8岁的郭巧珍高兴地对双目失明的母亲说:“我们的新学校可漂亮了!”母亲虽然什幺也看不见,脸上却露出欣慰的笑容。

2008年以来,灵宝市累计投入2.2亿元,完成105所学校的扩建任务,4.5万名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其中85%的资金 “雪中送炭”向山区、深山区和边远山区倾斜,让山里娃的“家”变得更安全、温馨!马稳庚说:“促进教育均衡,关注薄弱地区和边远地区,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在这方面,市领导很开明,对教育上的事特别上心,市长乔常青经常说,教育上的事都是关乎民生的大事,财政再紧张,这些钱必须得花,而且花得值。”

从班班通到练琴房、舞蹈室,城里孩子拥有的,他们一样也不少;而他们拥有的青山绿水、清新空气,是城里孩子奢望的……

苏村乡,位于灵宝南部山区。在距市区30多公里福地村小学的一间教室里,年近50岁的焦成山老师将班班通这种复杂的多媒体玩得很熟。焦老师说:“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教了半辈子书。真没想到,现在还能‘玩转它!它太神奇了,这种远程教育,网络教学、交互式教学一应俱全。现在的娃娃,太有福了,坐在大山里的教室内,精彩世界任我遨游,五洲风云尽收眼底……”

闻名全国的农民女作家石淑芳,就是土生土长的福地村人。她说,我多次走进娃娃的课堂,这幺先进的教学设施,能走进大山深处的教室里,在这里上学,跟城里的孩子差个啥?城里孩子有的音乐室、舞蹈室、图书室,他们照样有,而他们拥有的青山绿水、清新空气,是城里孩子奢望的!

“对于山区,实现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曾经是我们过去的追求和向住。”教体局副局长杜继英说,“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是要让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最优的师资力量,走进山区、深山区和边远山区,走进薄弱学校,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与山区的孩子零距离接触!”

在五亩乡中心小学,课余时间孩子们的活动可谓丰富多彩。在这群山环抱的校园里,响彻云霄的不仅有读书声、歌声、操练的号子声,还有小提琴、钢琴、电子琴的演奏声……校长武西锋说:“我们学校,硬件投入1300余万元,能容纳1000余名学生就读,仅校园网、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班班通等设施的投入就在200万元以上!”

杜继英副局长说,为了使山区的学校软件硬起来,灵宝这几年打了两个硬仗,一是图书仪器达标建设工程,总投入1200余万元,完成了60所学校图书仪器实验室达标建设任务;二是班班通工程建设,由市区、乡镇中心校逐步向边远地区、山区和深山区学校辐射推进,目前已投入资金2500余万元,装备了1500个班级。

薄弱学校怎能变得强壮起来呢?关键是要有会管的校长、会教的老师到农村,到边远山区,上山下乡……

在灵宝,有一所市直学校,建在距市区60公里的豫灵镇,处于豫秦晋3省交界地带,她叫灵宝市第二实验小学,已满16周岁。十几年来,一路风雨一路歌,她已经成长为河南省的名片学校,从这里走出的9任校长中,有的成长为副局长、教研室主任、市直中小学校长,所以有人戏称她是灵宝教育的“黄埔军校”。

教育的区域内均衡,需要推动,更需要带动、辐射。办好一个学校,满意一方百姓,惠及一方孩子。灵宝市实验二小,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范例!同时,在山区、边远地区、人口稠密的大乡镇,一批投资在千万元以上,容纳学生在千人以上的区域中心学校,如朱阳二小、五亩中心小学、川口中心小学、阳店中心小学、故县中心小学、阳平镇二中、豫灵二中、秦岭中学都在着力打造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充分发挥其带动辐射作用,推动灵宝义务教育整体协调发展……

初夏艳阳照射在寺河山凹,朗朗书声从风景如画的校园传出,使大山更显灵动。前来支教的郑毅老师刚上完示范课走出教室,几位女老师就主动围拢来:“郑老师,你讲得太好了!”“这篇课文以前我也教过,可课堂上的气氛就是没你活跃,学生发言一点都不积极,我逼着问,学生启而不发,一点都不配合。怎幺一到你的课堂上,他们就变机灵了呢?”

在寺河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几年来,30名来自局直初中的骨干教师来到这里蹲点支教,时间从开始的三个月、半年到现在的一年。有“灵宝才女”之称的省作协会员郑毅,来自市二中,是省级骨干教师。谈起在寺河支教的经历时,她真诚地说:“去的时候,掉着眼泪,不愿去;走的时候,满含热泪,不想走!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那里,淳朴的山民、纯真的孩子、热情的同事,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城乡对口支教、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是灵宝市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市里每年组织局直13所学校对口支援26所农村学校,选派120名骨干教师到农村进行为期一年的蹲点支教,让山里的孩子与城区的名师零距离接触……

葛鹏飞,38岁,中学高级教师,2004年从市一中走出来,曾在苏村一中、川口一中任校长,“八年抗战”他无怨无悔。特别是在川口一中,对班主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卓有成效。去年,三门峡市班主任比武工作现场会在该校召开,在全市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工作经验与创新做法被多家教育媒体报道。

几年来,校长带动战略的实施,使近50余名局直学校的中层领导,上山下乡,进行教育管理的实践和探索,他们改变了一所学校,带出了一支队伍,走出了一条路子。

“改变薄弱学校的现状,房子的问题,设施的问题,都是可以用钱来解决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教体局副局长刘选林经常做这样的深度思考。他认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山区教师的基本素质,才是改变落后薄弱学校的治本之策。

在灵宝,山越高,沟越深,路越远,当教师的津贴就越高,最高每月达150元,直接打入工资卡。

在灵宝,山区、深山区、边远地区的老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多,而且是免费的,包括交通、食宿费用。

在灵宝,有800万贫困学生救助基金做后盾,山区的孩子奖励多,补贴多。绝对不能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成为灵宝教育部门的一个庄严的承诺。

在灵宝,两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统招指标直接分配到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初级中学,在山里的初中上学,一定有机会上好学校。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山里的父老乡亲都享受到教育的公平,让山里的孩子同享蓝天共沐春风,让他们的面容更阳光、更自信,笑容更灿烂……

(责 编 肖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