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

金水区是河南省委所在地,是河南省会郑州的中心城区,也是全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城区之一。自2001年成为首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来,金水区率先在全省开展教师交流、实施学区化管理、探索小学阶段与国外教育集团合作办学等,有效推动了金水教育科学发展,光“国”字号奖项就获得了十余项。这一系列成就和荣誉,既是金水教育以往的业绩的总结,也是我们新的追求的起点。

为保持金水教育旺盛的发展活力,我们一直在思考金水教育未来的发展走向。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和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作为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认为,在通过政策和行政命令实施刚性教育资源均衡的基础上,狠抓学校文化建设,狠抓课程体系和课堂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这是回归以生为本的教育原点的必然之路。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形成了金水教育的发展战略,那就是“着力构建多元、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打造规范、高效、情智共生的课堂文化,突出内涵发展这个中心,走优质均衡发展之路,铸造教育品牌特色,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国打造金水教育优质名片,实现具有金水特色的‘幸福教育的理想”。

在金水区的发展战略中,内涵发展是核心。对于学校来说,就是注重教育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质、人才质量等方面的建设。其中,学校文化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和课堂文化建设是主要内容。为此,根据金水实际,我们将“构建多元、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打造规范、高效、情智共生的课堂文化”作为内涵发展的重点,以铸造教育品牌特色,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国打造金水教育优质名片为目标,通过狠抓人事改革、突出文化立校、加强高位发展、力促校际均衡,竭尽所能,为金水区的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为实现以课程和课堂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发展目标,我们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创新管理机制,为内涵发展铺路

1.师资优化均衡再分配。我们之所以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也是形势所逼。择校问题是困扰区域教育发展的一个难题,这个问题在地处郑州核心城区的金水区尤为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2007年暑假,我们从教体局机关中层领导和工作人员竞聘开始,拉开了人事改革的大幕。2008年3月,校长轮岗活动在区属20所中小学开始;同年 8月,出台《金水区教师交流实施方案(试行)》,启动了城区教师交流工作。金水区的教师交流开了河南省的先河。有学者说,教师资源的重新配置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更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对于这个说法,我们有切身感受。首次交流,不仅仅是观念上的碰撞,还有利益上的冲突,因此阻力非常大。在各级领导的高度信任与倾力支持下,尤其是在和一线教师面对面的坦诚交流下,矛盾得到及时化解。2012年是教师交流的第5年,也是首轮交流的最后一年,将实现100%应交流的教师全部交流完毕的目标。我们感觉,随着教师交流工作的不断推进,最明显的变化是原先的“教师为学校所有”的观念已经逐步改变,“金水职业教育人”的理念逐步被接受,教师资源的再分配效应不断显现。

2.实施学区化管理。在金水区,除教体局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以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管理单位——学区。2008年2月,我们出台了《金水区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实施方案》,根据相对就近、不同类型、便于交流、共同提高的原则,将全区学校划分为6个学区。学区内进行统一管理,即教师配置统一、课程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集体备课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教师待遇统一。从2008年开始试行至今,学区化管理在全区教育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上呈现出了越来越强的生命力。

我们借鉴了一些地方的经验,对于学区化管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周密设计,专门成立了学区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如学区长联席会议制度、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定期调研制度等。学区的运行以校长联席会议制度为基本工作制度。如今,学区化管理在金水区已走过4年多的历程。想当初,首任学区长顶着压力、没有活动经费、摸着石头过河,工作举步维艰,发展到今天,学区的概念已经深入到每一位校长与教师的心中,学区的功能与管理也越来越完善,学区内各校校长都已经适应了有事情一起商量、有问题共同解决的工作方式。学区化管理实施以来,我们有三项主要收获:一是锻炼了一批校长;二是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平台;三是对各学校办学水平的共同提升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3.变教学督导为教学视导。管理出效益,为了促进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每一所学校都达到较高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全区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整体提高学校管理和教师执教水平,使每一个学生享有均等的优质教育机会,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我们还先后出台了《金水区教体局关于规范普通中小学校检查、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金水区中小学视导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变督导为视导。由专家、教研员等多人组成视导组,一所学校深入3天,听课覆盖面不低于该校教师人数的80%,重点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而不在于打分、评比、排队。观察重点:看问题的研究过程,而不是只盯着结果。评估内容:改变了以往大而全、面面俱到的状况,把课程改革、校本教研、三级课程开发等具体工作,作为督导评估的重中之重。评估标准:删繁就简,从工作开展情况出发确定评价指标,不再拿现成的指标去硬套实际工作。评估方式:重点体现调研、发现、参与、交流、反馈,以“导”促“督”。这种改革,由关注“文本”向关注“人本”转变,由关注“材料”向关注“实践”转变,由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视导人员不再将学校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以帮助者、合作者、共建者的身份出现,由“钦差大臣”向“学校文化共建者”转变,使评估回归本来面目。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不再隐藏问题,而是主动展现问题,以真实面目示人,请视导人员诊断、审视,帮助自己找到新的发展点。视导工作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第二步:建设学校文化,提升内涵发展品质

随着工作的步步推进,我们越来越感到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命脉,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把2009年定为学校文化建设年,同年5月,教体局出台了《关于金水区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区学校在以下方面进行文化建设。

1.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我们力促全区各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从环境与制度入手进行物质文化建设。一是加强环境文化建设,要求学校以教师、学生为本因地制宜地做好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力求在环境建设中融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学校的主题文化,反映学校的办学底蕴,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二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引导学校建设制度文化时,必须和学校的办学理念相结合,服从于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各校认真审视学校制定的各项制度措施,特别是在课程改革以来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构想,认真反思和总结,不断修订和完善,最终使其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望,自觉遵守,并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行为规范,形成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2.培育学校精神文化。我们在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以培育师生共同价值体系为核心。学校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体现在课程和课堂上。我们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聚焦课堂教学,推进有效教学,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文化;二是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三是构建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第二,体现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就是理解和贯彻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过程。课程改革以来,我区各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已初步形成了民主、平等、合作、对话、探究、创新的教研文化。第三,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校积极利用校内外资源,以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如通过教师论坛、读书沙龙、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等形式发挥教师个性特长,培养教师生活情趣,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学校还从实际出发组建学生社团等,定期举办全校性的艺术、科技和体育活动。这些活动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增强能力,张扬个性,提高素质。

3.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内涵。我们在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进程中,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入手,着力搭建“三个平台”。一是搭建学校文化展示平台。通过举办“学校文化周展示” “金水区艺术节” “金水区体育节”等文化活动,鼓励支持学校打造特色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做到错位竞争,最终实现全区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特色之异。二是搭建教师文化交流平台。举行“金水区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金水区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充分展示教师自我价值,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和学术氛围。三是搭建学生社团文化发展平台。针对各校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创办学生社团,成立了“爱心社团”“梨园蓓蕾社团”“生活剧表演团”“京剧脸谱社团”“青苹果文学社”“小黄莺合唱团”等社团队伍,通过各种社团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学校文化建设的挖潜提升,激发了广大师生争先创优意识,提升了全区学校品位,做到了每所学校有特色,每个学生有特长,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均衡发展。

第三步: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将金水教育推向新高度

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文化建设是实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我们认为,三级课程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区域、学校、教师的二度开发,还需要我们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打造区域教育特色的时代要求,创造性地开发和建设新的课程。为保证我区课程建设的有效推进,我们从对“课程”的思考、推进策略、推进步骤、成果呈现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多次研讨和交流,并对学校如何推进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规范。

1.做好学校课程建设的需求评估。需求评估是课程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我们要求学校首先要成立由校领导班子、教师、学生代表及教育专家等组成的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及落实,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的制定。课程建设领导小组首先认真分析了学校的历史及现状、优势与劣势;找出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与课程建设的契合点,并通过座谈、问卷、观察等多种形式,调查和分析教师的优势资源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制定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制定《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在认真做好课程建设需求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方案中确定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实施原则、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评估机制、保障措施等内容。目前,各校都制定出切合学校实际的《方案》,正有计划地实施推进。例如,文化绿城双语小学,认真审视学校的现实与愿景,依托“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实验项目,将“雅趣立根基 培养国际娃”作为学校育人目标,构建了一套 “稳固基础、互动共生、雅趣促行”的课程体系。还有文化路第一小学的“乐享课程”体系,区实验小学“五光十色”系列课程等。

3.认真抓好落实课程目标的渠道与途径。课程实施方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必须通过教学行为深入落实,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才能惠及每一位师生。

第一,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各校再次对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按照有关规定开足开齐、上好上齐每一门课,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安排好学校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不加重学生负担。

第二,推进校本课程品牌化发展。经过多年探索,各校根据实际开发了多门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我们要求学校认真回顾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走过的路,审视现在校本课程的现状,哪些应该保留并长期开展下去,不适合学校或师生发展的要进行舍弃,还要准备开发或完善哪些校本课程,最终能够保证一两门校本课程,并形成品牌。

第三,加强活动课程的序列化研究。活动课程是以学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各类活动性课程。学校从整体上去审视学校所开展的各类活动,哪些是固定不变的,哪些是随机进行的,要深入研究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与意义,发挥不同活动的作用,要对这些活动课程进行序列化的建构,使之成为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逐渐走向常规。

第四,构建情智课堂。我们对以往课堂教学和教育行为进行全新审视,持续反思,深入总结,科学矫正,真正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一是做实一个课题。我们以《金水区道德课堂的策略和规律的研究》作为总课题,组织区属中小学从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评价等方面申报子课题41项,通过“细化解读课程标准、研究课型、课堂观察诊断课堂、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活动,扎实、稳步推进研究工作。二是两个学科先行。英语和数学两个学科为先行,探索前沿教学形态。我区数学学科一直保持较高的教学研究水平。2011年,我们应邀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持的“中小学自适应学习诊断和提升系统”实验项目,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使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三是聚焦课型研讨。从2001年课改至今的11年间,金水区教研的主要方式是:案例推介→课堂大对话→课例研讨→精品课例研究→专题式研究→课型系列研讨,走的是一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旨的传承、创新的教研演进路径。课型研讨是教研方式不断演进的结果,因为课型是课堂教学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而优秀的课型成果最能体现课堂文化的特质。四是拓展国内外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我们选定了英语、数学、体育艺术3个切入口,由教体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局体卫艺科牵头,英语与新加坡智轩教育集团合作,以“中小学双语教育研究与探索”为研究课题;数学、体育分别与华东师范大学和河南大学建立合作共同体。在这样的合作中,教师的实践优势与学者的理论优势有机结合,彼此促进,相得益彰。同时,学者在与基层合作的过程中,学术研究真正走向基于本土的实践研究,这不仅会为金水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还将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本土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推动作用。

十年课改征程,金水教育铸就了区域教育的品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朱慕菊曾说:“金水区的课程改革,一直坚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信念,践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全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在这十年当中,金水区还承接了很多前瞻性的项目,都完成得非常出色。”朱司长对金水区的课程改革给予了很高评价,也是对金水教育品牌的极大肯定。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怀着“塑造今天的孩子就是塑造未来的社会”的历史使命感,以对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素质教育就一定能够不断地向纵深推进。相信到那个时候,金水教育人必将赋予“多元课程、情智课堂”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作者系郑州市金水区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