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玮

我刚做班主任那会儿,班里有几个调皮的男生,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后来有家长带着孩子去诊断,结果是多动症。多动症是一种病吗?应该是。因为医生会开出药方,孩子得定期服药。然而,大部分多动症儿童到了成年之后症状就自动减轻或者消失了,因此,我们极少看到成年人患多动症。即便身边有朋友活跃好动,我们也认为是性格使然。小孩子尤其是男生的调皮多动行为,我们可能是过度治疗了。

自闭症则要严重得多。儿童自闭症患者并不鲜见,不少地方也都有自闭症康复中心。自闭症既没有特殊治疗手段,亦不会随年龄增长自然痊愈。大多数自闭症患者终其一生都生活在一个特殊的自我封闭世界中。

教育者如果遇到自闭症儿童,其实是束手无策的。针对生理性因素的医疗属于专业领域,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医疗与教育尽管有少量交集,到底还是有本质不同。如果一个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请专业医疗人员介入是更恰当的做法。教育者主要面对的还是先天正常却由于后天教化不当而出现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儿童。这些孩子表现出的是行为问题,实质是心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得用心理学的方法。

现代心理学有三大流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以及人本主义。行为主义不关注人内在心理情绪以及认知变化过程,而聚焦刺激与行为之间的关联。行为主义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极大,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管理的基础都是行为主义。例如量化评比、各类评优、处罚体系以及教学中的各种应试训练等。行为主义的手段通常会有明显的短期效果,但对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则治标不治本,因此受到诟病。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性本善,关注人的价值以及人格发展。人本主义者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信人自我发展的内在力量。近年来,受西方教育理论的影响,我们不断宣传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正是人本主义的观点。在今天应试教育背景下,提倡人本主义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每一个个体皆独一无二,教育者需要做的是相信与激励。

如果说人本主义学派相信人是理性的,精神分析学派则认为人是非理性的。决定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主要是潜意识,而潜意识是不由意识支配的。在潜意识深处,潜伏着各种儿童期成长过程中的压抑情绪以及早年的各种重复输入信息,人的各种行为都能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精神分析学派这些年受到追捧,各类自我修行课程也无不打上精神分析的烙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更多强调的是爱、宽容、接纳、和解、觉察与滋养。

我对照自己这些年对教育的认知成长的心路历程,发现大致符合这三个心理学流派。对于一个学习和行为习惯很差的学生,早期我会想尽各种方法,矫正其行为,培养其习惯,只要足够强势,方法足够强硬,总能有所见效。做到极致处,孩子形成条件反射:你说1,他便23456说下去;你说A,他便BCDEF接下去;题目读到一半,他已知这题的解题步骤一二三四。这是行为主义的思路。

成为一名成熟的教师之后,我开始关注孩子的内在学习过程,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更大的耐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欣赏他们,我对自己常说的一句话是——静待花开。这是人本主义的想法。

近些年来,我逐渐意识到,深刻影响学生的,并不是我的知识、观点、行为,而是我的价值、情感以及与孩子的关系。我想要内化进孩子心灵深处的那些良好习惯,即便被我强制“灌”进去,最终还可能会被原封不动地“吐”出来。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之间交往的那些细节,却可能深深刻在孩子的记忆中,久久无法抹去。我知道,孩子反常行为的背后,一定也在经历内心的痛楚、纠结与无助。早年的体验被植入潜意识深处,时时刻刻起作用却又很难察觉。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与真实的自己共创共生,才是我这个教育者应该去做的。这是精神分析的启示。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每一种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有其存在价值,每一种生命的绽开方式互不相同,这才是这个世界精彩的原因。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学生在成长,教育者也在成长,教育者的自省与成长必然影响孩子的成长。让成长的过程更加精彩吧,我们要坚信无论什幺样的结果,都是一种生命状态的自然呈现。

(本栏责编 卢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