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人物简介:

刘娟娟,南阳油田实验小学教师,教育硕士,中小学高级教师,“刘娟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荣获中原名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河南省最具影响力教师等称号。出版有关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专着《教你发现语言密码》。

教龄26年,单从时间看,刘娟娟算是老教师了。但是,作为“老”教师的她,总觉得有无穷无尽的“新”知识需要学习,所以,她总是很努力。2009年,刘娟娟被评为河南省名师;2010年,被评为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2013年,被评为河南省最具影响力教师;2016年,被评为中原名师。一路走来,刘娟娟深深觉得:越努力,越幸运。

记者:刘老师,您说自己是幸运的,在我看来,您的这份幸运与自己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分不开。作为一名教师,努力实现自我专业成长,既是职业的需要,又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在您的从教路上,您认为自己的成长主要得益于什幺?

刘娟娟:去年11月,我的着作《教你发现语言密码》出版了。于是,我常常听到这样的问话:“你掏了多少出版费呀?”“你出书单位给资助吗?”其实,这本书的出版既不需要交出版费,也不需要单位的资助,这份幸运来自于自己多年来的笔耕不辍。

平时,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会记下,好的教学设计我会记下,和学生间的感动我会记下,失败带来的反思我会记下,听课带来的思考我会记下,尤其是2011年以来,自己开始专门研究习作教学,阅读习作教学书籍,梳理习作教学中自己的做法和思考,我还成了一个习作专栏的特约撰稿人。由于读者众多,我更有了坚持教育写作的动力,每周动笔成为必然,每年都有5万字以上的习作教学写作记录。这些教育记录的过程是梳理和提升的过程,也是让自己感受到教育教学幸福的过程。除了见诸报刊的文章,这些文字更多的是向自己的内心“发表”了。

人世间有很多美好的相遇,出书的机会就这样来了。一年前,我接到大象出版社编辑的电话,说他们计划为河南的一线优秀教师出版专着,经了解后,他们找到了我,问我如果出书,可以出什幺方面的书。我谈了自己的四个想法,那位编辑对其中的“语言密码”研究很感兴趣,让我整理这方面的素材。于是,那些多年来沉睡在电脑里的文字被一一唤醒,重新编排、归类、修改、组合,关于习作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书稿就这样诞生了。之后,我们一直通过电话和邮件进行沟通,经过反复琢磨、一改再改,这本书终于正式出版了。

就这样,在教学一线默默耕耘的我出版了自己的专着,没有托什幺关系,不需要什幺出版费,一本教学着作就这样问世了。

坚持,让我收获了个人专业的成长;坚持,也给我带来了出书的机遇。

记者:专业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方法多样,路径不同,您认为有效的路径是什幺呢?

刘娟娟:在我26年的课堂人生中,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我为课苦,我为课狂,我为课甜。

初为人师的那些年,是“我为课苦”的练课阶段,领导每周都要听我一节课,教材处理、重难点把握、教学流程设计,行吗?对吗?合适吗?我不知道。这让人苦恼、焦灼,手足无措。

之后,是“我为课狂”的赛课阶段,从南阳油田一级一级的优质课中走出来,一节一节的参赛课中磨出来,我走向了河南省第四届优质课比赛的现场。获得一等奖之后,又先后到驻马店、信阳等地上邀请课,还有展示课、接待课,我像“超人”一样打磨着一节节课,幸福、狂热,顾不得疲倦。

如今,是“我为课甜”的阶段。这“甜”,并不是我上的课节节精彩、堂堂成功,而是逐步找到了上课的感觉,把握住了课的基本脉搏,我懂得了我在为谁上课——为学生上课,为释放自我上课。这“甜”,是反思,是提升,是课后的收获和体验。这“甜”,是微微的甜,也是涩涩的苦;是开心的笑,也是淡淡的遗憾。

“我为课苦”时,我在看一张脸——领导的脸;“我为课狂”时,我也在看一张脸——证书的脸;“我为课甜”时,我在看一张张脸——学生的脸。三个阶段走来,我深深懂得了什幺是好的教学: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亲切款待,是与学生亦教亦学的共舞,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默契与关联,是对学生本性保持着的开放、信任和期待。教与学,使我们的生命更完整、更美好。没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惑,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怎能体验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幸福?我庆幸,在课堂教学的漫漫长路里,这样的感受,我一一体验过。从教二十余年,细品其中味,我想,这就是成长,我也在这样的磨砺中得到了提高。

记者:做好课题研究不仅是教学的需要,而且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您认为教师该如何做好课题研究?

刘娟娟:作为教师,需要时时思考如何站在科研的高度、用探索者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平常的教学。这样的研究,让教学充满趣味;这样的研究,也更利于自身的成长。回顾自己从教以来的道路,就是一条研究之路:研究课堂,研究课题,研究语文与生活的关联。

其实,自己磨课的三个阶段也是我对课堂研究的过程,我致力于研究的课堂是“活力课堂”。前些年,我将语文课的活力定位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构建的“三步训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学练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实施后,我着力将语文课的活力定位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我构建的“质疑漫谈”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课上,学生自己质疑,自主解决,课上合作,课外延伸。而今,我将语文课的活力定位于“自主高效,以生为本”,把课堂的宝贵时间交给学生,建立有效的小组学习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你发现语言密码》的出版也得益于我一直以来进行的习作研究。在中原名师培训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提炼反思和导师指点,我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提炼成“基于‘四线两面路径的小学生习作创新研究”,从而被确立为河南省立项课题。目前,“刘娟娟名师工作室”团队正一起研究“四线两面”习作创新,争取让习作教学再上新台阶。如果没有这样的专项研究,也就不可能有这样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更不可能使自己的习作教学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喜欢。

记者:我们常常说,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教师也需要在工作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您有哪些特殊的习惯呢?

刘娟娟:女儿说我有种“特异功能”,那就是总是能将生活中的凡常小事和教育建立起联系。蓝天白云、清风明月、名人趣闻、体坛赛事、街头小吃、孩童玩具,经过我眼睛的捕捉和大脑的过滤,皆可为教育所用,皆是为教育而生。

小孩子兴致勃勃地玩着磁铁,看到磁铁吸住了钥匙,感到太神奇了,就问我原因。在给孩子解释磁性和吸引力的过程中,一节关于吸引力的作文指导课在我脑中诞生了。课堂上,我巧妙点拨,高山、大海、操场、花朵、水果、雪花,都是孩子眼里的磁铁,高山吸引着树木扎根,大海吸引着鱼儿嬉戏,花朵吸引着蜜蜂跳舞,水果吸引着果农采摘,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把一句话展开说具体,一节从总写到分写的作文课就这样诞生了。这节课从学校公开课讲到油田观摩课再讲到市级示范课,给了听课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个课堂实录也发表在刊物上。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父亲手术住院,我每天骑着自行车送饭,长长的公路、匆匆的车流,路上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故事。这路,不就是一本书吗?于是,我构思了一节语文综合实践课《奇妙的“书”》。和朋友吃羊肉串,我又根据羊肉串的特点指导学生作文“串”的技巧,以“春”做竹签,把一片片春光串起来:春花斗艳,碧草如茵,香润心田。从奥运会冠军戴花环的细节中我受到启发,给学生捡来无人认领的铅笔缠上彩条,取名“花环笔”,谁书写有进步,就奖励给谁,无人认领的铅笔因我的教育眼而成了神奇的礼物,成了激励学生写好字的奖品。我还从刘谦变魔术的问题想到学生情绪的调控,从童话中小狗想变羊的心理想到班级管理。正是这份与教育建立关联的独特性,记录这些感悟的文字后来都一一发表了。这种关联引发了我设计许多有趣的新课的灵感,付诸实施后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记者:在油田实验小学,您送走了很多毕业生。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您有哪些经验和我们分享?

刘娟娟:在油田实验小学,我教了三个完整的两轮毕业班,其中,第一个毕业班的孩子现在已经读完大学,或者读研,或者参加工作了,很多孩子在大学都非常出色。比如,学习法律的刘迎旭在小学就对法律非常感兴趣,还成立了班级小法院,做“法官”处理同学矛盾纠纷,并以《班级小法院》为题发表了他的“审案”经过。在他参加政法大学自主招生准备资料的时候,他的妈妈特意让我找找是否还保存有那篇作文。这个从小喜爱法律的孩子上了政法大学,圆了童年的法官梦。现在,他的妈妈还保管着他当“法官”的那块“惊堂木”。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会想着法子给孩子丰富多彩的体验,给他们别样的阅历和学习。小学生会研究吗?会。小学生会写研究性论文吗?会。让我们看看我班孩子的科学研究体验:学科领域,学生研究“会睡觉的花”。那是在奥运会前,学生根据自己对小区里酢浆草和牵牛花开花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花有“开关”,研究突破此开关的基因,可以让中国创造百花一起开放迎奥运的绿色盛典。社会领域,学生研究“单极化好还是多极化好”,他们罗列世界各国政党的建树,对一党制和多党制提出自己的看法。生活领域,学生研究“姓的来历”,追溯历史,联系古今,探究姓氏的渊源。尤其是在“小干部和大干部”的研究中,学生为了采访到油田勘探局的局长,多次尝试,最后在职代会上“堵”住了局长,采访成功,这件事也成为新闻在油田电视台播出。以上这些研究性小论文的题目可能永远不会在以后的升学考试中出现,但是,在孩子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有这样的体验对他们一生的成长是多幺难能可贵!语文,能有这样的大视野,是多幺富有魅力!

能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去影响这些孩子,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这让我无比欣慰!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