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 张 欣

没有课程就没有教学,没有课程就没有课堂。课程产生的递进式是理想课程→官方课程→校本课程→所教课程→所学课程→所得课程。

最薄弱的环节往往是校本课程,当然,若校本课程薄弱,接下来的课程也好不到哪儿去。

一、关于国家的三级课程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国家课程,由国家专门机构编制;一部分是地方课程,由省、市专门机构编制;一部分是学校课程,由学校相关部门或人员编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二、关于课程的二次开发

每所具体的学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新整合,即为二次开发。目的是让其“水土”相适合,适合学校所处的文化、经济等背景,适合学校的师生和家长,适合学校的教学设备等,用学校的课程体系,重新排列组合的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用自己的学校课程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补充,少不了用自己的学校课程去融通、整合落地后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于是,就产生了国家三级课程中的学校课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校本课程,这也是学校课程的功能、价值、意义所在。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国家课程就像面粉,地方课程就像大米,到了学校这个“食堂”,要把面粉、大米做成食品,才能发挥其作用。做成什幺食品,怎样去做,由学校这个“食堂”的相关人群来决定。于是乎,不同的组别有的做馒头、面条、饺子,有的做米饭、汤圆、年糕。我们不可能把面粉、大米直接摆放在学生面前,而是要做成系统的、可口的、有营养的食品,服务于学生。

基于学校层面对课程的二次开发,已出现了4个版本。

1.0版,是学科内的整合;2.0版,是在1.0版的基础上,进行学科与学科之间跨学科整合;3.0版,是学科与非学科之间的整合。一所学校,能综合开展1.0版、2.0版、3.0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已经相当不容易,相当了不起。但是,目前更为先进、高端的课程二次开发,是4.0版的基于学校整体、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顶层设计的校本化体系。

一所学校,对课程的二次开发若能达到4.0版,并且达成度很高,那幺,这所学校就能领跑其他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了。

三、关于校本化课程体系

学校层面的课程许许多多,能不能成体系至关重要。课程就像散落的珍珠,必须用一根红线串起来,使其成为一条项链,那样,价值和意义才会倍增。

学校的课程也是如此。我们把基于学校的课程体系分为三个课程分支体系,在内容和形式上来支撑学校的课程体系。这三个课程分支体系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分支体系、以公民教育为中心的课程分支体系、以学习者个体成长为中心的课程分支体系。这三个分支体系,边界清楚而又相互融合,各显其能又相互给力,相辅相成地支撑着学校课程的系统实施,使校本化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能“横到边、纵到底、网格化、全覆盖”,能支撑教育内容,有效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