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晖

为落实新课标精神,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校提出了“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的办学理念,并以“自主开放的课堂”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进行教学改革,力求将生本的理念融入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以构建开放课堂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性,培养其自主创新的精神和综合实践的能力。

走进一年级的生本试点班,人们常常被孩子们热烈交流的场面、独到的见解所吸引。此时的课堂是人与人(师生、生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场所,是师生共享知识、智慧、体验、价值观的地方,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教师联动,重点在教学模式、小组学习、生本评价三个方面大胆探索,为学生创设一个交流与释放的空间,采用“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师生评价”的教学模式,开放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发展。

一、改变教学模式,从“独白”到“对话”

先学后教,当学生带着自己的收获与问题走进课堂时,他们自我表现的意识就变得特别强烈,每个孩子都想表现自己,想将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和老师,得到大家的鼓励、帮助、肯定,从而也从更多的同学处学到新知识。此时的课堂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参与教学,孩子们争相跑到讲台前写啊、画啊、说啊……此时,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小老师,是研究者、发现者、帮助者、同行者……

以小组作为学习与管理单元,使教学方式从教师的“独白”走向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正如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所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对话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也是一种课程建构方式,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教学形态。

例如,在《十几减9》的教学中,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交流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学生经过热烈的交流碰撞,智慧的火花不断地闪现、迸发。其中,在探究得到“相加算减”的方法后,教师让学生给自己发现的这个方法起个名字:学生把自己对方法的感悟、理解,真实地体现在了他们起的名字上。有的说叫“加减法”,有的说叫“转化法”,有的说叫“联想法”,还有的说叫“以旧解新法”,等等。从这些名字的命名上,我们能看出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创造能力。

生本课堂从“独白”到“对话”,每个学生都得到展示的机会,问题自己提出,探究自己经历,结论自己获得,遇到不同意见,自己组织讨论,学生的潜能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的氛围空前浓厚。

数学课上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算理的理解,有的画简单的示意图、有的摆弄着学具、有的借助生活经验;语文课上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解是如何记住生字的,有的用加一加的方法,有的用减一减的方法,有的用换偏旁的方法,有的用想象记字,有的用讲小故事的方法记;英语课上孩子们在自主看图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在活动中进行语言的创编运用。

通过不断实践,孩子们逐渐向“在预习中合作交流——质疑问题;在新知中合作交流——加深理解;在练习中合作交流——拓宽思路;在评价中合作交流——促进发展”的自主学习目标迈进。课堂不再是学生的“听”堂,真正变成了学生的“讲”堂。

二、建立小组机制,相互促进、提升能力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又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分享学习”,它基于“人多智广”这一哲学思想,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作为生本课堂的重要一环——小组学习,一直是教学中老师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在一年级的生本实验班建立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1)组建小组

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我们将班内的35名学生分成9个组,每组3~4人。每个小组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一个整体。因此,每名小组成员都要有集体意识,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于是,孩子们开展了第一次小组活动——“自己做主,为小组起名”。在他们的认真讨论下,团结组、霹雳组、闪亮组、阳光组、幻影组、彩虹组、小鱼组、冲锋组、快乐组……一一诞生了。

(2)培训分工

分组后的下一步就是给组内成员分配任务,以确保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不是仅仅倾听观望。有的老师是这样进行分工的:1号学生当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2号学生当操作员,负责活动的实践操作;3号学生当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4号学生当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主要汇报。需要注意的是,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固定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后要调换他们的任务,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四个角色的工作都有所了解、都能承担,并且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这样,每个学生都各司其职,人人都有责任感,每个人的积极性都有机会得到发挥,小组合作变得快乐而高效。

(3)评比竞争

我们在班级里开展形式多样的小组竞赛评比活动。如每次小组学习我们都会根据小组的学习情况、守纪情况、发言情况等评选出优胜小组,并给优胜小组颁发奖励。在学习小组之间,适当地开展集体竞赛是必要的,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获胜的机会,小组成员“手拉着手”,共同参与其中。这种形式给予生生交流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安全、融洽、自由的交流环境,为他们畅所欲言提供了机会,所有同学都愿学、乐学。同时,还能增进个人对小组的责任心,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在以学生为本、自主开放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像穿过棱镜的太阳光一样,不再是单一的白色,而被各种学习活动分解成七彩的光谱,光谱中的每种颜色都代表着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习评价要多元而不单一,课堂评价应发挥其激励和引领作用,力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一般课题“构建开放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DBB15058)

(责 编 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