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新华区教师培训中心 郭丹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多学科融合”正在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其中也包括音乐教学。在多学科融合的视域下,音乐学科可以与语文、美术、体育等相融合,让各个学科之间相得益彰、互通有无,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音乐融合美术,增强音乐感知

音乐学科倾向于感知和想象。小学生年龄尚小,其形象思维要比抽象思维活跃,因此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他们经常会感觉音乐不可捉摸。有的教师往往会选择避开难点,放弃音乐鉴赏而快速进入学唱。其实,只要将音乐与美术学科相融合,就能由繁入简,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由美术形式展现出的音乐形象,将有声艺术和无声艺术糅合,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提升音乐学科的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感知到的音乐形象,在图纸上用绘画表达出来。如教学《思乡曲》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欣赏民歌《墙头上跑马》,听完请学生表达感想,共同品味歌曲表现出的忧伤、悲哀情绪。随后,教师用钢琴弹奏《思乡曲》,让学生对两首乐曲进行对比,学生感受到两者有些部分比较相似。教师可以说明,是作曲家马思聪将《墙头上跑马》的一个音进行了改动,就形成了《思乡曲》。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绘图本和蜡笔,一边聆听音乐一边绘画,根据自己对节奏、旋律的感知来表达音乐。有学生选择深色系的蜡笔,绘出绵长而圆滑的波浪,表现歌曲的缓慢、忧伤;也有学生将不同线条混杂在一起,表现歌曲的缠绵。通过形象化的线条和图形,学生可以深入体会音乐的内涵,实现个性化学习。

二、音乐融合文学,感悟音乐情感

音乐与文学有较多相通之处,而让小学生感知音乐中蕴含的情感,也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借助文学作品来对学生进行引导,类似于古代“配乐吟诗”的方式。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经常让弟子将诗词结合配乐进行演唱,这也印证了音乐融于文学的巧妙,使课堂自然又富有艺术性。

教师应选择有关联性的音乐以及文学作品,创设优美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感悟音乐情感。如教学《采一束鲜花》这首歌曲时,教师先利用提问导入课堂:你过生日时最应该感谢谁?如果这里有一束鲜花,你会送给谁?学生大多选择了“妈妈”。接着,教师播放《采一束鲜花》,让学生欣赏歌曲,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几首赞美母爱的诗词,如《游子吟》《送母回乡》等。接着,以《采一束鲜花》为音乐伴奏,教师带领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朗诵诗词,感受母爱的伟大。这无疑是有创意的课堂设计。

三、音乐融合舞蹈,强化音乐乐感

舞蹈是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通常需要伴随有规律的节奏进行,对于学生来说,这既培养了身体协调性,也能减轻学习生活中的压力。而音乐具有节奏感,与舞蹈十分契合。教师可以根据音乐节奏,创编有规律的舞蹈动作,强化音乐的律动感和节奏感,让学生通过身体更直接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趣味和愉悦。在音乐教学中,最基础的能力就是节奏感,只有把握好音乐的节奏,才能进一步赏析、学唱、演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乐感。

教师可以选择节奏感和律动感较强的音乐,便于舞蹈律动,甚至组织学生自由创编舞蹈。如《我是草原小骑手》一曲是2/4 拍,羽调式,并且歌曲情绪热烈、豪放,节奏感十分强,富于舞蹈性。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识谱、学唱,待学生能独自进行演唱时,教师再打开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蒙古舞的视频资料。蒙古舞节奏明快,舞步轻盈,经常有挥手和扬鞭的动作,看起来十分豪迈勇武。学生观看时,忍不住跟随视频进行律动。趁此机会,教师以《我是草原小骑手》为伴奏,鼓励学生把动作尽量放开,想象自己在草原上骑马奔驰的情景。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大胆进行舞动,伴随着欢声笑语,得到了对乐曲深刻的理解。

四、音乐融合德育,培养音乐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 “三观”的黄金时段,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德育,相比传统的教学更加自然,也更易于学生接受。音乐有陶冶情操的作用,通过欣赏音乐,学生可以得到情感升华和心灵净化。音乐学科的教学目标不是一定将学生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让学生接受艺术熏陶,自然健康成长,为将来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将德育自然地融入教学。如教学歌曲《歌唱祖国》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示范,并轻声歌唱,感受歌曲中的难点。教师针对附点节奏进行讲解,用走路的步伐为学生示范节奏。随后,教师分乐段进行演唱教学,让学生谈论歌曲的感情。最后,教师训练学生进行歌曲的合唱。合唱结束后,趁学生还处于兴奋的状态,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祖国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学生此时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更容易认真思考,培养爱国之情、立下报国之志。

总之,小学音乐与多学科融合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其具备良好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理解音乐的内涵。学生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起来,可以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