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第一中学 王秋霞

【个案概况】

小玉,女,19 岁,高考失利后,插班在应届班复读。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独自照顾家庭,父母双方对孩子抱有较高期待; 弟弟在同一所高中就读,成绩优异,受到母亲偏爱——由此造成母女关系紧张。

入班两个月,小玉仍无法融入集体,受师生关系困扰,敏感多疑,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心情苦闷、抑郁,产生自杀念头。 周末向同学倾诉并寻求帮助时, 同学强烈建议她向心理老师求助。 小玉先给我打了电话,我简要了解了情况,先对她进行了情绪安抚,并告知相关事宜后,预约了面谈的时间。

【分析评估】

小玉和班主任及父母三方都缺乏有效沟通技巧,导致师生、亲子之间沟通不畅,互动不良,关系紧张,进而导致小玉情绪消极,出现心理问题。 因此,解决小玉的心理问题,重在解决沟通及认知问题。

【辅导过程】

第一次辅导:问题外化,关注积极面

小玉来到咨询室,我们寒暄落座后,她就开门见山抛出了自己有自杀念头。 她说心情特别不好,不管在家里还是学校,都没有生活的热情。她特别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班主任老师,一个是妈妈。小玉说:“老师(班主任)经常说一些话打击我,明里暗里说我不好。还跟妈妈说我在学校情绪不好,发生争论时,常说‘老师都是对的,听老师就好了’。 ”

于是, 我将这次辅导的目标设定在探讨与班主任的沟通上, 尝试通过一些具体事件找到突破口。

我:你觉得他是怎幺打击你的?打击你的频率怎样? 每天? 每周?

小玉:不是固定的,有时候他是对大家,但是我感觉是针对我说的。 比如他在班里说:“有的同学,不要耍小聪明,要把更多心思放在学习上。 ”我感觉这句话就是对我说的。

我:还有呢?

小玉:有一次,我去老师的办公室让他给我改作业。 改完要走时,他的一句“我给你提个建议,你说话有点问题,要改一下”让我困惑了好久。 我当时不知道哪里做错了,只是觉得他是在批评我,感觉很不开心。

我:你有没有去澄清这个“说话有点问题”指的是什幺?

小玉:没有,事后我回想了当时的情况,可能是我少了“老师”这个称呼,他感觉缺少点尊重,对我不满意。

我:如果你去澄清“说话有点问题”具体指的是什幺,会怎样?

小玉:澄清不了,他不会告诉我的。 有次跑操后,老师黑着脸说我“你会跑操吗”,当时我觉得莫名其妙, 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隔了一天,我去问他:“你昨天为什幺那样说我?”他没有回答,反而气呼呼地说:“我宁愿以后你拿一些习题来问我。 ”

我:你怎幺理解“我宁愿以后你拿一些习题来问我”这句话?

小玉:因为我是复读生,他不喜欢我,看不起我,对我有意见。

我:哦,你是这样理解的。 老师没有澄清,又造成了一个新的困惑。 看来,事后再去澄清真相有些难度。 如果就事论事的话,你刚才描述的“我宁愿以后你拿一些习题来问我”,有没有其他的意思?

小玉:他可能想表达“事情已经过去了,还在想这件事,浪费时间,不值得,不要再追究了”。

我:你再品一下“拿一些习题来问我”这几个字。

(小玉疑惑地看着我。 )

我:我们看《西游记》,你还记得吗,菩提祖师看中了孙悟空的灵气和悟性,在众多弟子面前在孙悟空脑袋上敲了三下,隐晦地告诉他让他半夜三更来学艺……老师黑着脸说“拿一些习题来问我”,像不像菩提祖师的脑袋上敲三下?

小玉:(笑了)也许有点?

我:我觉得这是老师对你的一个隐晦的邀请。 有时候,一个好的隐喻胜过千言万语。 (我希望在她对班主任的负面态度上凿出一个洞来。 )

(此时,小玉的表情和身体明显放松了一点,嘴角有了笑意。 )

我:我知道,你这一年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把自己的叉号变成对号,是这样吗?

小玉:对。

我:那次你请老师改作业,尽管老师认为你说话有点问题,他改得怎幺样?

小玉:改得很好。

我:后来你再去问他问题,他给你解答得怎幺样?

小玉:挺好的……

我:这就奇怪了。 他不喜欢你,为啥还愿意这样待你?

小玉:(想了想,笑了)我以为他不喜欢我,其实他除了说话态度差点,对我还是挺好的,有问必答。

我:退一步来说,就算不喜欢你,他也一直在帮助你。 当然,这位老师说话难听点、不太会照顾学生的情绪,你不需要完全喜欢他,只要部分喜欢就行,充分对接好他“答疑解惑”的一面,可以吗?

小玉:可以。

临走时,小玉说自己的自杀念头从最初的7 分降到了5 分以下。

第二次辅导:悖论夸张,实现转化

小玉第二次来, 状态有了明显的改观,她主动表示班主任看上去“不再事事针对我了”。 于是,这次我把谈话目标锁定在她与妈妈的关系上。 我们的谈话从小玉对妈妈的吐槽开始——

小玉:妈妈不能理解我,经常拿我跟弟弟比较,总是否定我、批评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我:妈妈真是太过分了,高三这幺关键的阶段。 她不仅不能给你足够的倾听,还给你制造这幺多坏心情。 既然妈妈这幺不好,反正她还有一个宝贝儿子,少你一个应该无所谓,那你有没有想过换一个妈妈? 我没有女儿,很想有一个,你给我当女儿,怎幺样?

小玉:那不行。 妈妈为了把我送到这个学校,费了好大劲。

我:她能为你做的,我都可以,她满足不了你的,比如理解你、倾听你的心声,我也可以……

这是悖论夸张技术。 如果来访者有一些不合理的认知, 可以假装表示赞同,把他的荒谬观点推到极致,从而使她“幡然醒悟”。 当我继续追问时,小玉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并列举了理由。

小玉:那也不行,她是我妈妈,我们之间有很深的感情。 妈妈对我还是很好的……

我:不愿意换妈妈,那你还想着自杀吗?

小玉:这个念头,只有在妈妈开始说我的时候强烈一点, 不是每时每刻都有。而且,它不会变成现实,因为我还有好多事情要做……

小玉说这个自杀念头只是自己不开心的夸张表达,并未有过计划和行动。征得小玉允许,我事后和其母亲进行了沟通,母亲认识到自己的“偏心”和不当的言语对小玉造成的伤害,表示愿意改变。

第三次辅导:角色扮演,学习沟通

第三次来, 小玉汇报了在此期间的进展:和班主任沟通后,调整了座位,和新同桌比较合得来,和同学们的关系有了改善。然后,我们在时光倒流的游戏中复盘了“改作业”和“跑操”事件,轮换扮演当事人, 一起来感受和寻找更好的沟通方式。

第一轮聚焦“改作业”事件。 小玉扮演老师,我扮演小玉。

我(小玉)对小玉(老师)说:老师,谢谢你耽误这幺长时间帮我改作业。 只是,你最后提的那个建议我不太明白,可不可以请你再具体一点,告诉我以后该怎幺改正?

我向小玉介绍了“我信息”沟通技巧。“我信息”就是以“我……”开头的表达方式,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困惑,不对对方做评价。

小玉表示, 这样说话让人感到舒服。随后我请小玉以老师的角色用 “我信息”进行回应。

小玉(老师):我就是建议你,以后进老师的办公室——不单是到我这里,先喊个报告,跟老师打个招呼,然后再讲事情,这样会显得更有礼貌。

第二轮聚焦“跑操”事件。 我扮演老师,请小玉用“我信息”练习澄清。

小玉:老师,对不起,我让你不高兴了,请你先消消气。 我心里有个困惑,可不可以麻烦你具体说说“我的跑操”哪里出了错误? 是我的姿势不对,还是……

借助角色扮演,我们对“及时澄清”和“我信息”等沟通技巧进行了练习。 小玉意识到,借助“我信息”诚恳地说出自己的请求就能及时澄清困惑, 避免造成更多误会、猜疑。 我建议她以后多多练习这种表达方式。

【辅导效果】

一个月后,我跟踪访问,了解到小玉能够正确对待班主任在班上的讲话,不再对号入座, 能够较轻松地和班主任相处,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周末回家能明显感觉到母亲的改变,集体归属感增强了,情绪状态比较稳定。

【辅导反思】

每个学生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老师,有一个完美的母亲(或父亲),然而事实上人都是不完美的, 要做到 “全部喜欢”很难,而做到“部分喜欢”就比较容易,比较现实了。 当我们用“完美”要求身边人时,就会经常感到失望、失落;相反,如果我们不再对人有完美期待,而是尽量去发现人的积极一面,就会经常收获“惊喜”。

本案例中,这个学生的自杀念头部分来源于老师和父母的人际沟通知识匮乏。如班主任的“我给你提个建议, 你说话有点问题”,这并非建议,而是一个隐含着否定、批评的评价,给学生贴上了“你说话有问题”的标签,这个标签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同。 “你会跑操吗”也是在表达批评。 所以,学生犯错时, 教育者不仅要清晰地指出他们错在哪里,更要告知他们如何改善。 笔者在此呼吁所有教育者学习一些人际沟通和心理健康的知识, 实施教育时多考虑学生的差异,关注性格敏感的学生,经常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