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刘雁华

刘雁华,郑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十佳青年教学能手、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终身名教师、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郑州市最美教师。“郑州市刘雁华小学语文工作室”主持人,荣获第二届中国“课改优秀教师”等称号。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有三:一是为受教育者解决生活中的困惑, 即传授知识;二是教给受教育者安身立命的本领,即传授技能; 三是使受教育者领悟做人的道理,通晓自然的规律。 此三点,也即韩愈所谓“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育之终极目的,无疑就是担起“传道”的责任,使受教育者能够通过学习,享受到教育的成果,进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造福社会、享受人生,实现社会价值与人生乐趣的有机统一。

就写作教学来讲,有的教师习惯于上阅读课,却对习作教学望而生畏,因为自己读书少,没有底气;对于如何修改好习作,也没有把握。 有的学生习惯于写作前翻翻作文书, 一提起写作文就唉声叹气。如何打破这一壁垒呢?

一、调查:摸清困惑

我从五、六年级学生入手,让孩子们写出关于写作的困惑。 经过梳理,归纳出20 类问题:1.好词好句都知道,却不会用;2.开头无新意,不知道该怎样结尾,总是虎头蛇尾;3.题目怎样写才会凝练、优美、合理、吸引人;4.过渡掌握不好,不知如何巧妙地把前后文串联起来;5.写作素材少,没有思路;6.不知怎幺分段,从哪里分,如何分;7.不知怎样把事例写丰富,怎样详细描述;8.不知怎幺合理运用标点符号;9.写作前总想看作文书怎幺办;10.不知怎样写,很想不用凑字、也不啰唆;11.不知怎幺围绕中心,避免重复啰唆;12.不知怎样把文章写得精彩、简练;13.不会运用书面语,关联词用不准确;14.修辞手法都懂,就是不会运用;15.观察力太弱;16.不会列提纲;17.错别字太多,写字不好看;18.想润色,又改不好;19.无法流露出真情;20.说明文、游记掌握得不好。

从书写到修改, 从字词句到标点运用,从开头到结尾,从选材到组材,从命题到表达……学生的这20 类问题,个个切中要害。

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的愉快;习作变得功利,并趋于程式化。

我们发现,学生不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不会在细节描写上下功夫。

我们发现, 课堂习作缺乏有效指导;学生不会修改作文,对评改过的作文也置若罔闻,导致劳而无功。

二、课型:有的放矢

发现了学生的问题所在,就该对症下药了。

针对学生加标点“一逗到底”这一现象,如果单纯给学生一个概念——标点很重要,要把标点加好,他们还是不会正确使用,只会还给我们一个概念。

这时,可以和学生玩一个小游戏。

案例1:

随意打开语文书任意一页,选取一个自然段。 读给学生听,请他们判断有几句话。

读完一遍后,不急于让学生回答。 读完第二遍,再让他们判断。 读完第三遍后公布答案。 也可请学生自己打开书看看答案,比较、判断。 当天可以选择一段自己的习作,读读、改改,重新加标点。

依此方法,练习三四次后,标点问题将大为改观。

“道”摸清了,“术”就自然来了。

我在实践中摸索出下面7 种习作课型。 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引导观察,记录过程

通过易操作的科学实验、 观察水果、做游戏等情境创设, 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习作,边分享,边修改。 往往只需一个点子,即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观察是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课堂上有效的观察指导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仿写入手,知识积累,转为能力

尝试文笔的训练,由段入手,由仿写入手,制订一个训练计划。 可选名家片段、经典绘本、课本中的典范等,挖掘出与写作的契合点。 仿其文,仿其格,仿其法。 正如朱光潜所言:“具体的规模法度须在具体实例中揣摩……第一步模仿,可得规模法度,第二步才能集合诸家的长处,加以变化,造成自家所特有的风格。 ”

3.局部入手,讲出方法,回归整体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习作要求是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案例2:

环节(1):比一比

先出示一段文字:“一盘芝士牛扒出炉了,未见其影已闻其香。 一股混合着芝士与牛肉的香味扑鼻而来。 ”

再出示一段文字:“一盘芝士牛扒出炉了,未见其影已闻其香。 与披萨的单一香味不同,它的香味更富有层次感——芝士与牛肉的浑厚鲜香, 霸道地传入鼻腔,暴风骤雨般地席卷你的嗅觉,撩拨你的味蕾。 ”

引导学生对比,自然引入做比较等说明方法。

环节(2):说一说

出示文字:“狗的嗅觉神经分布密集,嗅觉细胞数量巨大。 即使很远的地方,它也可以‘闻香而至’;即便味道很细微,它也能辨别出来。 ”

用小贴士替代文字中的相关信息:人的嗅觉细胞只有500 万个, 而狗的大约为1.25 亿~2 亿个;狗大约可以分辨2 万种不同的气味。

学生发现这样表述更准确了。 在实践中掌握了方法, 再回归到整篇习作中,就会化难为易。

4.利用教材,加以拓展,收放自如

有效利用教材,适当加以拓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3:

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后,请学生给家长读这一课,然后请家长写一篇听后感。 同时,我会告诉家长读后感是学习的难点,希望他们的文章能给孩子带来帮助。 第二天,分享、点评家长的“习作”。 当天的作业是《听爸爸妈妈的“读后感”有感》。 就这样,只用了1 节课,学生不仅读熟了课文,理解了课文,还进行了一次高效的作文练习。

5.走近经典,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写人的作文在三至六年级出现了8次训练,由抓特点到举典型事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案例4:

用一个月的时间,我选择56 个问题让学生回家采访妈妈,在实践中习得方法。

妈妈叫什幺名字? 谁给她起的名字?有什幺含义?

妈妈有兄弟姐妹吗? 她排行老几?

她小时候玩什幺游戏? 怎幺玩?

谈恋爱时是谁追的谁? 结婚有谁参加了婚礼?

怀孕时有反应吗? 有没有想过不要你? 顺产还是剖宫产? 奶水够吗? 如果不够,想了哪些办法?

…………

先问,再记录;先形成段落,再整理成文章。 采访完妈妈,再采访下去,探寻“爸爸眼中的妈妈”“姥姥眼中的女儿”“奶奶眼中的儿媳”……这样下来,由生活入手,先占有素材,再提炼概括,进行取舍,学生就掌握了写好妈妈的技巧。 同理,写爸爸、老师、同学也就变得信手拈来了。

6.关注修改,准确表述,形成能力

统编教材,注重修改。 有针对性地设计题目修改课,开头、结尾修改课,取舍、整理修改课的开展势在必行。 针对学生问卷中出现的20 类问题,有的放矢,才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有效利用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的练习,可以在根据主题罗列素材后,进行一次取舍重组的训练,耗时短,目标性强,收效大。

7.读写结合,布局谋篇,掌握技巧

读写本是一家。 选取对话多的一小段话做练习,让学生发挥想象,由人物语言想开去,结合人物神态、外貌、动作、心理及环境等,进行插入语练习。 不少学生在练习中活学活用,把相关知识点运用得恰到好处。

近20 年来,我连续带领学生阅读、练笔,坚持撰写“班级日记”,将全班学生作文汇集成 《67 颗多味豆》《非常六一》《80 90 100 快乐黑皮书》《80 90 100 神秘组合》《寻·常》《这些人,这些事……》《巴士加油站》《忆》《六年韶华》《66 件可写的事 66幅可画的画》等10 本书,受到专家、同行、家长及学生的好评。 出书是我们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却是难忘的回忆。 每一届学生留下的文字都在20 万字以上。 书本是留下记忆的宝盒,而文字是打开记忆宝盒的钥匙。 时间越久,孩子越能感受到文字留住的童年的珍贵。

慢慢地引导,让孩子喜欢上语文这门课。 放下功利心,注重孩子长远的发展。

解惑——从写什幺到怎幺写,构建平台共创共享;

授业——从习作汇成作文集,铸就美好、留住回忆;

传道——从教好课走向做好教育,关注学生终身成长。

从教32 年了, 一届届学生慢慢地长大了……我也渐渐明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关注的不应只是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而应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关注的不应只是个别学生,而是全体学生,不应只是他们的小学这一个阶段,而是他们以后的10 年、20 年乃至终身的发展。

所以,我要用文字记录成长,用岁月收藏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