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霞

教育是国之大计,人才培养之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强调创新,指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新时代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必将开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新局面,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强大推动力量。那幺,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考评价体系也由“考知识”向“考能力”过渡,不断强化考试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引领。在“考思维”“考能力”的引导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模式等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高中的教学也将逐步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到“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转变,启发式教学、参与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成为更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必然使命,也是“双新”背景下高品质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标“双新”,笔者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为目标,践行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中致力于将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亦师亦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学生主体,自主学习

我从2001年开始执教于郑州外国语学校,对最初意识到先谈管理、再谈教学,到后来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2008年,我带出了当年高考全校的理科第一名——在激动和感动交织的同时,我对教学方式产生了新的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如何四两拨千斤,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何打造更高效的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终身受益?如何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经过多年的思考和教学实践,我认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纳为两点:新课标理念中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实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实。

第一,在方法论上,我们应该树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落实核心素养。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对学生的帮助和影响将会贯穿学生的一生。因此,英语教学应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英语素养为目的,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而不能局限于应对高考。

第二,在具体实践形式上,我们需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在课堂上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在多年探索、实践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学生演讲、表演课本剧等精彩片段。事实证明,把课堂交给学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学生的创意和思考问题方式也常常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的课堂就真正地做到了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学生成绩的提高也自然水到渠成。

二、大鱼前导,小鱼从游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对启发式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学生如果没有积极主动的思考,仅靠教师讲授是没有意义的。就好似鱼群洄游一般,教师是领头的“大鱼”,学生便是紧随其后的“小鱼”。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和职责就是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科学地引导学生思考并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进而帮助学生汲取知识、增强关键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学生主动求教,学习才能有效果。所以,我会让学生提前明确上课内容并自学,其实是为学生提供在课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这将为后面课堂中的“启”与“发”奠定基础,既有利于提升课堂效率,也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此外,在课堂上,我注重问题的创设,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发表看法、讨论问题、编题解答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英国教育家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每位教师都要充分体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好“导演”的作用。教师应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激发其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思考,一步一步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意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内心想法和需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实际出发,采用风趣讲解、设疑引思、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

在启发式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导是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犹如一个个闪光点,在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出火花,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知识、认识沟通起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可见,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既不能超越阶段,也不能半途而废。教师要含蓄、间接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不要硬“牵着”他们走;要严格地要求学生,但不施加过大压力;要为学生指明学习路径,但不代替学生做出结论;要在不知不觉、润物无声中将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内心。

三、多彩活动,全面发展

为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课堂上,我根据学段、教材、学情及教育场所的不同,给学生创造了多样的小组活动,如课前演讲、小说阅读讲解、课本剧表演等。在课下作业布置上,我让学生根据我列的清单自主选择他们认为需要完成的作业。尤其到了寒暑假,我会让学生列出自己的计划,再根据他们每个人的程度提出来需要加强的地方,这就达到了寒暑假英语学科培优固弱的目的。与其说是让学生完成作业,不如说是具体而有针对性、个性化地指导学生如何查漏补缺。从原版小说阅读到雅思写作,从四级词汇到基础词汇的拓展,从应用文写作到议论文写作,从书评到影评……每名学生的作业都是私人订制、量身打造。学生在强大内驱力的带动下,主动完成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作业,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体作用。进入大学后,孩子会发现,这些在中学打下的基础让他们早早就具备了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我们的使命,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宽严并济,亦师亦友

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是应该一直以长辈的视角俯视学生,还是放低姿态与他们对视体察情感?是以严格为主,还是刚柔并济?

哲人云:“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韩愈也曾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居其首,可见贤师对其之重视。向学生传递自己的“道”需要和学生有深入的交流,而高效地“授业解惑”需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威信与信任。

所以,我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宽严并济、亦师亦友。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意识被扼制。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我们应该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关爱学生,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人、最知心的朋友。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将打破不同角色、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壁垒,也是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的重要前提。

具体到实际中,我们需要在课堂上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看法,多给予学生分享他们学习成果的机会,能够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真正觉得自己是被认可的,他们的努力是被看见的。这样他们才会在和谐的氛围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当然,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不代表毫无底线地去放纵学生。这种师生关系一定是建立在有管理的基础上的,没有管理的教学是无效的。

学期刚开学时,师生都在“互相试探”。教师在感受学生的语言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动力和个人性格等的同时,学生也在试探教师对于课堂、作业等的管理和要求。要有行之有效的班级制度,并一以贯之地严格执行,才能让学生信服,师生才能在和谐的关系中共同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需要更多的素质型人才,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且不断自我提高的人才。作为教师,我们应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转变课堂模式,积极引导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其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养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