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白素芬,杜孟芳

(河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昆虫是地球上最繁盛的生物类群,它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1]。一位着名的昆虫学家曾言,假若人类消亡,地球将会获得重生,恢复一万前丰饶的生态平衡;但假若昆虫消失,我们的环境则会分崩离析,变得混乱不堪。甚至有学者预言,没有昆虫,人类是无法生存的[2]。被誉为“环境运动之母”的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和着名作家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针对人类滥用杀虫剂所致后果中断言,相对于昆虫而言,肆意地喷洒化学药剂给人类所带来的伤害更大;我们应当警醒,杀虫剂的肆意滥用使人类与昆虫斗争的同时也将地球本身毁灭,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3]。无法想象却又毋庸置疑,人类的命运与小小的昆虫息息相关。

昆虫学涵盖了几乎整个生物学规律的范畴,包括形态学、生态学、行为学、生理学、系统学、进化、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也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学科。“昆虫学”课程因通识性和应用性强而成为农林业院校很多专业的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昆虫学的“教”与“学”却不容乐观。

一、昆虫学“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以教师讲解幻灯片PPT课件为主的昆虫学教学手段,不足以激发学生学习昆虫学的热情。虽尽可能多的使用图片、动画和视频等手段力求讲解的生动性,但因多引用他人的资源而产生距离感,即便采用再多,甚至是国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学生主动接受的程度并不高,这种“拿来主义”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昆虫比比皆是,但世人多唯恐避之不及。正如着名的昆虫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所言:“蚂蚁无处不在,但世间鲜有人注意。”为期多年的问卷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怕虫、本能地厌恶和恐惧昆虫,使“昆虫学”这门课从一开始就陷入被排斥的境地。“一考定分数或一考定终身”的现有考核体系,使一些学生不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临考前突击背诵,只为分数,求得过关。加之专业调剂,更加剧了调剂生对所学专业的排斥心理,因而主观不接受或激发不起对昆虫学学习的兴趣。

以当前“教”和“学”的现状,教学和学习效果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国家对高素质高能力植物保护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打破这样的僵局,如何以新的视野、新的角度呈现给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改变学生对昆虫现有的认知,就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体系上进行改革。

二、昆虫“微电影”的特色与优势

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决定了昆虫学多媒体教学有其独到的优点。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将昆虫知识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特别是与传统教学相比,能明显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并通过网络教学,及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增强昆虫学教学的交互性[4]。现代信息技术无疑已成为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应用于昆虫学的教学中更具有优势。然而,也存在因多媒体设备的方便而使学生可通过复制教师的课件而在课堂上较少或不做笔记,而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内容的记忆程度,对课堂教学效果有一定的负面影响[5]。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微课”出现了。基于越来越多“微课”的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的制作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的教学设计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工作。微课视频讲解“昆虫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具有直观、生动、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的优势[6]。“微课”教学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比,“微电影”不仅是一种新的课堂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新的课程资源类型;是在“微课”理念基础上的升级、提高和创新,能弥补“微课”碎片化的不足。

针对昆虫学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如虫小不易观察、标本褪色失真、教材图片黑白、专业术语庞杂等,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努力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身临其境,亲眼看见大自然中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的昆虫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根据新农科、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发挥智能手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助学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为桥梁”的新的昆虫学教学模式,符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8-9]。“微电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体验式、互动式“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基于“微电影”的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电影”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紧密结合昆虫学学科特点的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将“微电影”应用到昆虫学教学中,还有以下突出的优势和特点。

(一)实现昆虫学教学素材的原创性

互联网时代,昆虫学网络资源信息量大,但鱼龙混杂,参差不齐,一些错误的信息会误导学生。针对此,“微电影”要求学生以自己身边发生的昆虫种类为切入点,一切来源于实践,力求素材的真实性和原创性。摒弃“拿来主义”教学的弊端。昆虫无处不在,但很多时候人类却只想着如何杀死那些所谓的“害虫”,为此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使用诸如杀虫剂作为武器充分证明了我们知识匮乏,能力不足,要是知晓如何引导自然的发展,那幺完全不用诉诸武力,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够对科学自大自负,而应当怀有谦卑谨慎的态度。”“昆虫的世界光怪陆离、趣味横生。4亿年来,这些小怪兽影响、推动、操纵着我们的世界,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微电影”讲述昆虫的故事,让学生从中知晓如何引导自然的发展,学会如何与昆虫相处。

(二)“微电影”呈现既恐怖又美丽,既可怕又美好的昆虫世界

让教材中的昆虫活起来,动起来;让昆虫学真正成为一门有活力、有趣味的学科。充分发挥昆虫学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学科特点,以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重大昆虫种类为代表,讲述昆虫的生活史、习性和行为等鲜活生命的故事,具有示范性,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为了咬人,蚊子进化了一万年”,正是这些咬人的蚊子,每年可致全球72万人死亡。为了深入了解蚊子的危害,通过制作《蚊子为什幺爱咬人》的微电影就能将昆虫知识灵活而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蚊子如何传毒致人而死。先以埃及伊蚊为例讲述蚊子的生活史(动画),刺吸式口器结构图及其吸血过程(动画和视频),特别是其传毒方式,如何致人死亡。第二,人的气味如何吸引蚊子。通过蚊子对人和动物的选择性实验,从收集气味到人类气味的秘密,再到蚊子如何进行气味传导,揭示触角结构到脑的组成,了解Crisp基因编辑技术标记脑细胞的方法,探明人特有的化学成分——癸醛驱使蚊子进行宿主定位,行为学风洞实验证明化学物质的引诱或驱避作用(视频)。第三,蚊子的进化。埃及伊蚊的起源,从博爱到专一。第四,引诱剂与驱蚊剂的研发。通过以上内容的演示,一篇在Nature发表的论文“蚊子大脑编码人类气味的独特特征以驱动宿主寻找”[10]就能以“微电影”这种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三)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亲力亲为打造“昆虫微电影”

让学生动起来,走进来。“微电影”从作品的构思、演示、观摩、评价到修改,教师充分发挥选题引导和框架设计的指导作用,过程则由学生具体实施。学生通过组建团队,商榷从导演、编剧、拍摄、编辑等环节的任务分配,各司其职实施“微电影”的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通过作品在课堂上展示、组织讨论,营造辩论式课堂的氛围,是“授之以渔”的有效途径。“微电影”将革新传统的教与学,既是对教师传统的讲评课模式的突破,又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是对传统单一授课模式的改革。

三、“昆虫微电影”的可行性与实施方法

(一)有成功的先例,有丰富的昆虫素材做支撑

为锻炼我院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专业素养,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以“倾听自然,探索生命奥妙”为主题的“绿计划”学科知识竞赛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内容分为摄影、绘图、标本制作、工艺品、调研报告、“微电影”等6类。连续四年,本课题组教师指导的大学生以拍摄昆虫的“微电影”和视频参赛,获得3个一等奖和2个二等奖的可喜成绩,其中《棉铃虫齿唇姬蜂的一生》获得“微电影”组唯一的一等奖,受到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

在《棉铃虫齿唇姬蜂的一生》的作品中,以一种天敌昆虫寄生蜂为例,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视频、图片和动画的有机整合,配以专业性强而又通俗易懂的解说和突出关键知识点的字幕,将寄生蜂复杂的完全变态的生长发育过程、产卵寄生习性、交配行为、生殖方式以及与寄主昆虫的相互关系娓娓道来,化解了很多专业名词的枯燥、晦涩、抽象……特别强调了寄生蜂作为天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现状和应用前景,将所学昆虫知识很好地进行了衔接,达到了理论与应用浑然一体的效果。这说明以“微电影”讲述昆虫故事通俗易懂,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理解昆虫和学习昆虫知识的极好途径。

(二)可操作性强,易于实施

“昆虫微电影”内容短小,学生容易把握主线,教学目标易实现;周期短,制作成本低,技术开发难度小;学生都有手机,无论是昆虫取材、视频拍摄、文献查阅,以及后期视频剪辑软件的运用,可操作易实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能力完成“选题、设计、拍摄、剪辑、发布”等环节,保证作品成形和提交。

通过实践,学生将身边或实验室中接触到的昆虫制作成“微电影”,比如《烟粉虱的传毒》《食蚜蝇的访花与捕食》和《奇特的天牛》等。更有意思的是有学生还模仿《舌尖上的中国》的风格,制作了《舌尖上的木黄瓜——赵氏瘿孔象的虫瘿》的微电影。从开始时为拍什幺虫而纠结,再到借鉴他人思路,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赵氏瘿孔象。以《舌尖上的中国》为启发,制作了《舌尖上的木黄瓜》这一纪录片感十足的“微电影”。从拍摄到剪辑,到配音、配乐和字幕,详尽地再现了赵氏瘿孔象一年生一代的生活史,以及春季成虫产卵如何形成虫瘿的过程,解释“木黄瓜”得名的由来,甚至还针对虫瘿大小、形态结构的四季变化来诠释寄生蜂——瘿孔象刻腹小蜂的同步发育关系。学生观后,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赞叹之词溢于言表,生动、美好、有趣,又能将昆虫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体现,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了一个个像法布尔《昆虫记》中所描写的场景。以“微电影”的方式打开昆虫世界的大门,“昆虫学”的教学不再是唯教材、唯课堂、唯老师一言堂式的授课模式,也可以是观影课、点评课和作品展示课。

结语

“微电影”在昆虫学教学中的实施是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注重过程化考核的有力践行。当前面对“昆虫学”课程学时数减少的不利影响,基于“微电影”的教学与考核能较好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11]。“昆虫微电影”作品可以作为“昆虫学”的优质教学资源,让一届一届学生观摩、改进、积累,让每届学生都在自我学习中提高成长。在批判式思维的引导下,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与此同时,“微电影”作品还可作为科普宣传片,延伸教学空间,扩大受教育的群体,提高公众认知和全民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