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燕,徐 珂,唐 艳

(新疆工程学院 a.经济管理学院;b.低碳经济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3)

一、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1]。

教育部在2017年拉开了新工科建设的序幕,目前各高校对新工科建设已达成高度共识。学者们以新工科为背景,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国际化培养等不同路径切入,将新技术引入原有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3]。但专注于新工科在工科中运用的同时,对于跨学科交叉本科专业人才如何进行培养还缺乏相关的探讨和研究。

新疆是我国的能源大省,随着2020年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能源经济人才变得非常抢手,新疆工程学院围绕区域产业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有特色的能源经济专业,培养跨学科交叉型的应用型能源经济专业人才,就非常有必要。构建面向产业、面向企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能源经济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疆工程学院能源经济专业建设现状

能源经济是顺应中国能源形势发展而开设的一个具有前沿性、交叉性的新本科专业[4]。新疆工程学院于2016年开设了能源经济本科专业,目前是新疆唯一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自专业开设以来,能源经济专业始终坚持学校和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依托学校“工程师的摇篮”的工科优势背景,将工科与经济学、管理学有机融合,主动适应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为新疆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截至目前,本专业已连续四年招生,包括汉语言和双语言学生,招生为文理兼收。截至2022年12月,在校生有202人。目前已经有三届毕业生共188人,走向社会,服务于新疆及全国其他各地能源经济行业。

三、改革举措和成效

(一)提出“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

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扩大知识面;又加强实践教学,增长见识和胆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目前该理念已经贯穿到2019级和2022级人才培养方案中。能源经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2019级为56.16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32.94%;2022级为59.8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35.2%。校外生产实践时间从过去的10周调整至24周。

(二)构建“学练赛创育”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适应地方能源产业需求,能源经济专业以“学练赛创育”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载体,重构了高校与地方产业需求对接、产教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见图1)。目前,该体系已经在2019级、2020级、2021级和2022级在校生中实施。

图1 能源经济专业“学练赛创育”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三)构建层次递进的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基础、应用、创新的能力递进培养模式,能源经济专业以平台层专业基础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基础能力,以模块层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以学科竞赛、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及集中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的综合实训模块突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基础层、模块层和综合实践层递进的模块化实践教育课程体系[5]。

(四)在实践课程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

形成以“项目驱动为方法、教师讲授为引导、学生自学为主体”的新教学方法。目前已经完成所有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实训指导书。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开设了能源市场调查分析实训、“双创”实训、基础会计模拟实训等实训课程,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训类课程基本以项目为教学单元,通过项目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

(五)“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渐形成,教师能力不断提升

能源经济系目前“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50%。近两年在各类大赛辅导中,获得各级各类优秀指导教师的人数达到7人,1人获得“校级优秀学生社团指导老师”荣誉称号。依托能源经济教学团队开展教改活动,立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教改课题各1项,立项校级一流课程1门,2位成员分别在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依托学校重点科研平台——新疆工程学院低碳经济研究平台开展科研活动,项目组成员在国内专业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相关教科论文5篇,2022年中心立项课题10项,重点是培养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研,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

(六)学赛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承办学科竞赛区域赛,促教促学。围绕能源经济问题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是提升能源经济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系部积极申报,获得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新疆赛区本科生组赛事的承办权,能源经济专业学生报名12项作品,共48名本科生参与其中,校赛中7件作品进入区域赛,5件作品入围国赛。在国赛中,获得1项三等奖、4项优秀奖,项目负责人获得大赛组委会颁发的大赛组织贡献奖,新疆工程学院获得优秀组织奖。

2.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促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能源经济系积极探索构建“面向全体,结合专业,梯次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是申报成功学校重点科研平台低碳经济研究中心,以科研促创新。二是成立能源经济团队创新工作室。建立了工作室的工作机制,主要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目前依托工作室已经申报和完成大创项目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自治区级项目3项。三是2022年10月成立了“双碳”经济研学小组,旨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师生共创各类创新创业赛事佳绩。2020—2022年间,获得各级各类优秀指导教师的人数达到7人,能源经济专业学生共38人次在“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大赛、电子商务“三创”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赛事中获得自治区级别的三等奖7项、二等奖1项。

(七)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践行实践育人理念

1.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实践教学。能源经济专业加强顶层设计,从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思政目标的融入入手,全面践行实践育人的理念。一是在2022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实践教育体系进行重构,实践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实践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内容增加,凸显思政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的重要性。二是根据学生四年不同成长进度和特点,将各类实践课程安排至每个学期,并且在不同实践课程的大纲中明确提出思政育人目标,作为实践课程教学的指导方向。

2.创新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的方法。一是在毕业论文和实习中,探索建立专业教师与行业导师的“二元导师制”模式,邀请行业或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社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激发学生将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实践育人目标。二是借助多种形式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巧妙设计思政教育主题,有机地将实践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融为一体,做到润物无声。三是实施多元化考核形式,如汇报答辩、案例分析、调查报告、情景模拟展示等,重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加强过程考核力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推动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四、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建议和措施

目前能源经济专业“学练赛创育”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形成,实施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很好地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今后进一步推动项目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措施如下。

(一)依托专业联合会,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

能源经济专业作为新兴专业,自2010年在全国招生以来,已经有近20所高校开设了该本科专业。目前专业课程使用教材内容较为陈旧,能源经济专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发展较快,但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落后于产业的发展,落后于课程建设的发展。这是目前各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学院自2019年以来组织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全国能源经济本科专业联合会的年会,与各高校进行专业建设的探讨和交流。建议全国能源经济专业联合会召开研讨会,组建教材编写委员会,有组织地凝聚国内外同行、高校的力量,共同推进精品特色教材建设,协调推进专业课教材建设。

(二)推进能源专业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建设

能源经济专业要大力投入建设与工作任务相匹配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在学校里获得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虚拟仿真实践平台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除了积极争取央财项目、学校资金外,可以和相关的行业企业联系。和能源行业企业的合作,既能吸收到一定的投入资金,又可以使得自己的实训平台成为行业企业的另一个培训的场所,使得行业企业也能从中获益。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和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为企业培养所需专门人才的方式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按照企业的要求来改进培养的内容与方式,使得培养的人才就是我们的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最大限度地消除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人才供给与需要的隔阂。

(三)加强校企双向互融机制

围绕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导师兼课、企业挂职、实习生培训等实践问题,已基本完成了相关制度建设,但缺乏对校企合作规章制度的总体设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还不够。能源经济系已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双方在管理、人员、文化等方面未相互渗透,尚未与企业建立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的长效合作机制。因此,还需充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从专业设置标准、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与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继续发挥学校工科院校优势,积极向相关政府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形成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对话平台,提升企业参与实践教育的积极性。

(四)探索构建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切实提升能源经济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既是新时代发展形势需要,又是“大思政”格局下的教育需要,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为此,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要以能源经济专业实践课程为例,围绕“理论联系实际、遇事分析判断、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担当奉献、团结合作”等多方面综合素养提升,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多方协作的立体化实践教学育人模式,实现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国家培养有底蕴、有道德、有责任感和视野开阔的交叉学科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