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志,马庆爽,宫明龙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资源与材料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工科类高校作为工程教育实施的主体,其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科技竞争力,面向新工科教育的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三部曲先后形成。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新工科人才应该是在专业上精深﹑在学科上交叉﹑在能力上突出的复合型人才。专业课程是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基石,课程设置能否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讲授能否灌输综合知识体系是专业课程教育的关键。

新工科人才不仅要具备综合专业技能,更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是非判断力[1]。“培养什幺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把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课程思政创新改革和全方位育人改革,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着力点。然而长期以来,工科的专业知识教育由于其体系的特殊性并不能和思政教育做到“无缝对接”“有机融合”,思政教育往往依靠高校的单纯思政类课程来完成。这根本上还是在理念认知﹑培养机制﹑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的盲区或漏洞[2]。推进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改革。

本文从新工科教育方面,探讨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并以“金属塑性加工原理”专业课程为例,探索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后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以期为新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一、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新工科专业课程的自然属性边缘化思政教育

新工科专业课程要突出专业的广度与宽度。所谓广度是针对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所谓深度要考虑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动态。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课堂教学更加注重“教学—研究—实践”,即当前广泛推广的通识教育。单纯从专业化角度来说,新工科专业课程偏向于工程教育领域,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课堂教学行为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或多或少忽视了专业教育背后所需的工程伦理教育。实际上,工程伦理教育应该是新工科工程教育中的奠基工程,是塑造未来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环节。久而久之,工程伦理教育的忽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功能弱化甚至趋于边缘化,从而不利于学生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3]。中国制造成就中国道路,责任意识的培养能引领学生对中国道路充满信心,使学生对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新发展理念有深刻理解,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有准确把握,具有重要时代意义[4-5]。因此,专业课程的讲授要考虑以工程伦理思想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文融通涵养创新人格,积极打造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

(二)新工科专业课程的实践属性与思政教育理论性难融合

新工科专业课程有极强的实践属性,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似乎和思想政治教育并无很大联系,这种意识的存在看似合理却又并不合理。举个通俗的例子,在某些影视作品中,一项顶尖的科学技术掌握在“正派”手里便可造福人类,而一旦被“反派”窃取则可能毁灭人类。可见,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具备“好坏”的社会属性,科学技术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关键是被如何利用,归根到底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问题。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之问,而“九个坚持”的回答则是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由此可见,不管培养什幺样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都应该放在重要的地位。作为新工科专业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而是同样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教育体系,在教与学中必须始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

二、以“金属塑性加工原理”课程为例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设计

(一)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与优势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课程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涉及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力学﹑组织演变特征﹑性能变化规律等内容。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部分金属材料通常需要经过塑性变形加工成各式各样的结构件进行应用。材料本身的组织性能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熟悉其变形行为及原理能进一步实现塑性加工工艺的合理调控,从而获得理想的组织性能。由此可见,“金属塑性加工原理”课程所展示传授的是自然科学规律和工程应用实践。该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阶段开设,此时的学生已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思维,对待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学生的政治思想逐渐成形,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关键时期。单纯的思政课程教育已经在大学一﹑二年级完成,因而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技术和工程应用为目的的新工科专业课程具有专业性强﹑理论基础深﹑应用背景广的特点,授课过程中要依据知识体系依次展开,从而使得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灵活性相对较低。“金属塑性加工原理”课程知识体系相对复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专业知识点环环相扣,学生一旦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某些知识点未能理解就会进一步加大后面知识的学习难度,堂堂累积,学生由听不懂逐渐地变成不想学,从而严重影响学习的积极性。适时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既可以让学生有时间消化知识点,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有一定优势的,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视野的开阔﹑价值观念的提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课堂教学的思政元素设计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课程的学习主要在课堂,如何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是关键。通过对课程的深度分析,挖掘提炼思政教育的相关要素,并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以达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共融共渗,实现深度学习的效果,相关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课程体系融入思政元素解析示意图

在各章节模块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关键思政元素,以老一辈科学家和当代典型模范人物为例,在讲故事的氛围中进行课堂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金属塑性加工的宏观规律”这一章时,通过最小阻力定律的讲解,引申出作为自然属性的人总是渴望向“阻力最小”“路径最短”的方向发展。因此,人类的科技水平不断地进步,有了汽车﹑飞机﹑手机﹑互联网等高科技。这种极致的追求极易导致懒惰倾向,从而期待不劳而获,因此向学生阐述一切的成功都是付出百般辛苦和努力后得来的,“天上掉馅饼”的事是毫无意义的空想。再比如在讲解“塑性加工过程中的组织与性能变化”时,把塑性加工过程比喻成人生经历,材料通过塑性加工发生一定的变形,从而改变了组织性能。组织是内因,性能是外因,组织结构决定力学性能,而对应地向学生阐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如果立德是材料组织的话,那幺树人则是材料的性能。不立德难树人,欲树人先立德,并且以各种实例激励学生在人生路途中不忘初心﹑攻坚克难,时刻保持一颗砥砺奋斗的心才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逐渐改变单纯讲授灌输的方式。在部分章节尤其是选学的环节采用分组讨论上台讲解的形式,并且特别要求学生在每一环节结束时,把思政的观点融入进行总结。例如,在《金属塑性加工诸方法的应力与变形特点》这一选修章节,注重学生主动思考组织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学习,通过剧场式﹑情景式设计表演,让学生明白何为大局,何为局部,再进一步引申出有国才有家,每个人都是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一员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类似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养成了爱国主义精神。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记忆理解非常深刻且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感触。

(三)基于创新实践的思政教育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主战场,课堂上要积极主动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求新精神。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纲领依据,然而教材在编排﹑数据处理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课堂探讨﹑课下核查﹑请教专家等方式,教育学生要善于分析﹑勤于思考,不能有“写进教材的就是权威的,老师讲的就是正确的”这样的盲目信赖心理,要敢于对有疑义的内容在进行充分论证的情况下进行质疑。学生在这种心态下才能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教师要积极地把教学与科研活动结合,使得二者相得益彰,互相激发,互相支撑。把科研成果融汇普及成教材,使科研融入教学,教学引导科研,在课堂上尽可能地突出原创性和科研深度。在“金属塑性加工原理”课堂教学中,屈服准则﹑塑性力学﹑组织演变等内容很多为当前全球科研前沿的内容,既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对学科专业的认知度,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创新思维。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帮助学生树立了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价值观。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还能够培养学生自由创新﹑团结协作和务实求真的精神。通过轧制﹑冲压等塑性变形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对不同的材料设计合理的变形工艺。部分内容还涉及学生参加全国各类本科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竞赛题目,教育学生做到诚实守信﹑遵循事物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在德育方面的精神。通过结合所用设备,对我国设备的发展制造历史进行介绍,并重点突出老一辈大国工匠在先进设备研发制造过程中不计个人利益,“舍小家为大家”的敬业品格和奉献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勇于攻坚克难﹑为国奉献的精神。

结语

我国高校正处于新工科教育转型期,培养具有学科背景交叉﹑能力突出的综合型人才对新工科教育实践意义重大。高校专业课程既承担着传授专业知识的责任,也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既回答了高校新工科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又培养了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这一工科专业的“金属塑性加工原理”课程为例,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的教学模式设计研究,以期为新工科的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案例设计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