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玥+史锐+赵晓辉

教学简析:总结天气情况须要详细统计各个天气要素的信息,须要以数学知识作为支撑。单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基础。本节课蕴含的统计思想方法以及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数据分析观念也对今后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求知欲,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具备了初步搜索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证据,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而“天气”单元需要学生利用所学的关于天气现象的记录方法,对一段时间的天气现象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还要利用柱形图等做出关于这一季节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真正提高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的能力。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简单的统计表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本节课是数学课和科学课的一次整合,从内容上讲跨度较大,但统计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所以课堂上积极思考探究,动手绘制,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教学目标:

1.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一段时间内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天气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对一段时间内收集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感受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

3.让学生经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通过描述、分析,感受两种统计图的优势,从而达到为科学服务的目的。

教学重点:

1.学生能以各种形式汇报一段时间内观察到的天气信息。

2.学生能够初步体会数据中的信息,感受两种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

1.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天气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2.学生根据数量的不同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设想:本节课是数学课和科学课的一次整合,对学生来讲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借助数学中的统计图,分别从数学和科学的眼光来分析总结10月份的天气情况,并做出合理的预测,学生的兴趣浓厚,参与度高。但是由于本节课分别讲述数学课和科学课的内容,课堂容量较大,教学时间有限,所以要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节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尝试发现

师:同学们,我们前段时间用了一个月观察10月份的天气情况,并绘制了天气日历,你们都带来了吗?天气日历上记录了哪几个天气要素?

生:气温、风向、风级、云量和降水量。

师:今天我们就来总结10月份的天气观察。(出示课题。)你想怎幺总结呢?

生1:我想看看这个月什幺风向的风最多。

生2:我想知道这个月的云量情况。

生3:我想知道气温怎幺变化的。

师:你们真有想法,我们先来看看专业的气象人员是怎幺总结天气情况的。(播放视频。)

师:看来天气预报和我们关注的一样,也是这4个天气要素。你看出他是用什幺方法总结天气情况的吗?

生:用统计图。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是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这是数学知识,我们还没有学到。看来如果用统计来总结天气情况更能看出天气变化的规律。你们想用这种方法来总结我们的天气情况吗?

生:想。

师:我特意为你们请来了数学老师,请她来帮我们解决关于统计的问题。

二、 探究形成

(一)数学

1.认识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好,刘老师很高兴能帮你们解决一些统计方面的知识。我们已经记录了1个月的天气情况,这是统计的第一步:收集数据。(板书:收集。)然后我们绘制了天气日历,这是对数据进行整理。(板书:整理。)并且填入我们学过的统计表中,这是在描述数据。(板书:描述。)此外我们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板书:分析。)这就是我们统计的全部过程。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对数据做进一步描述,制成统计图并分析。

师:刘老师根据气温小组的记录,截取了5~11日的最高气温,制成了统计图。(课件出示由气温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师:知道这是什幺统计图吗?

生: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

师:观察一下,说说从条形统计图中你看懂了什幺。

生:我知道了7日是25度。

师:这幺多直条,7日在哪儿呢?

生:我是在下面的日期中找到7日的。

师:你真善于观察,我们看这是横轴,表示日期。那幺25度你又是怎幺看出来的?

生:我看它在24和26度之间,所以是25度。

师:这是纵轴,表示的是温度。真了不起,你能读懂半格的度数。像这样半格的还有吗?整格的呢?

师:继续汇报,还能读懂什幺?

生:我读懂了7日的温度最高,其次是6日、5日,10日的温度最低。

师:说说你是怎幺看出来的。

生:我是通过直条的高低看出来的。

师:看来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便于比较。(板书:直观形象,便于比较。)

师:同学们,你们很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看看纵轴一个格代表多少度?代表1度行吗?会怎样?10度呢?会怎样?一格代表几都行,我们根据实际数量的大小来灵活掌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由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初步认识到横轴可以表示项目,纵轴表示数量,并且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直观形象,便于比较。)

2.绘制条形统计图。

师:能把我们收集到的其他信息制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吗?

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首先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分工,然后思考怎样绘制,有困难的可以交流一下,想好之后动手绘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绘制云量、风向、风级以及降水量的条形统计图。)

生1:如果某一项目中的数据是0,我们怎幺办?

生2:我们可以空着。

师:是的,注意我们的直条应该和下面的项目对应。如果某一项目中的数据是0,我们就把这个条空着。

生1:降水量是24毫米该怎样画呢?

师:这个问题怎幺解决呢?

生2:我们可以把一个小格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

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我们在画图的时候一定看好纵轴上每格代表多少。

师:完成了吗?现在请同学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的绘制成果并进行简要的分析。

(设计意图:由于科学课的需要,本节课我们须要绘制出云量、风向、风级、降水量四幅条形统计图,由于容量较大,所以采取小组分工完成,分别出现了1格表示1个单位、2个单位、5个单位3种情况,学生议一议、画一画,感受条形统计图的多样性。)

师:同学们不仅读懂了图上的内容,而且还能绘制条形统计图,真了不起!老师这里还有几幅图,看看你能看懂吗。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数学与科学的一节整合课,这里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下省略起始数据的条形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有一个比较完备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3.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有一种统计图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1个月的气温变化,知道吗?(板书:折线统计图。)

师:(课件演示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看看什幺没变,什幺变了。

生1:温度没变。

生2:横轴纵轴没变。

生3:高低不同的点变成了直条。

生4:用线段把点顺次连接起来。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看看这回你又能读懂什幺。

生:我知道5日的气温是22度,6日是24度。

师:这回你们又是怎幺知道的?

生:我们看日期对应的线上的点,点上标着数呢。

师:那谁来说说这些高低不同的点表示什幺?(板书:数量的多少。)还能读懂什幺?

生:我读懂了5日到6日升温,7日继续升温,8日大幅降温,9日到10日继续降温,11日有小幅的升温。

师:真了不起,你能读懂气温的走势。伸出左手来,我们一起看看。(全班一起做手势。)

师:我们根据线段的陡、缓、平能够看出什幺?

生:气温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增减变化。)

师:老师用电脑制成了全月的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观察一下10月份气温的走势。(板书:有波动整体下降。)为什幺会出现这样的气温?和我们的天气要素有哪些关系?有请史锐老师。

(二)科学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用了这幺短的时间就把这幺多数据绘制成了清晰直观的统计图,这个月气温有这幺大的波动是跟什幺有关呢?

生1:我觉得跟风向有关。

生2:我觉得跟降水有关。

师: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那谁猜对了呢?这个月第一次明显降温是哪天呢?你怎幺看出来的?

生:8号 ,因为那天折线最陡、气温下降最明显。

师:你找得真准,这天是24节气中的寒露,是个降温的节气,我们看看这天的天气日历,你觉得是跟什幺有关?

生:我觉得是跟降水有关。

师:是这样吗?我们对应这个月的降水统计图来看看,哪天有明显降温,是对应降水吗?和降水有关吗?

生:8号、10号、17号、24号、27号,都对应降水,24号和27号没有降水,但是在降水天的前后两天,降温和降水有关。

师:由于来了一股冷空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降水之后降温是由于水分蒸发、吸收热量。看看统计图降水都伴随着降温吗?

生:不是,5号降水但气温升高。

师:这是什幺原因呢?

生:这几天还有使气温上升的天气要素。

师:用刚才的方法,我们快来找找是什幺原因使气温上升。(学生讨论。)

生:我发现气温上升和风向有关,吹西南风和南风,气温上升。

师:我们一起来看,4~7号,13~18号气温上升,这几天都吹什幺风呢?

生:西南风和南风。

师:那降温和风向有关吗?你怎幺知道的?

生:降温和风向也有关,降温的这几天都吹北风、西风和西北风。

师:西风吹寒,南风暖;东风潮湿,北风干。这个月为什幺降水较少呢?

生:这个月没有东风,所以降水少。

师:你分析得对,看来古人总结的天气谚语现在还很适用。看着你们的风向统计图,老师还有个疑问,这个月西南风最多,温度怎幺还整体下降呢?

生:降温有风的天数多于升温有风的天数。

师:你怎幺知道的?

生:统计图中,降温有风的多于升温有风的。

师:看来通过统计图,很容易就找到气温和风向的关系了。谁能说说这4个天气要素之间的联系呢?

生:云量多就会有降水,降水多伴随着降温,吹西南风、南风气温上升,吹西北风、北风和西风气温下降。

师:看来你们已经找到天气要素之间的联系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其他的联系没有找到,需要你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继续关注天气。这节课是我和刘老师共同上的一节课,你们喜欢吗?我想你们一定有很多的收获,让我们再次感谢刘老师对我们的帮助。

评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和科学学科的一次整合,是“双师同课”。科学老师呈现学生记录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想要解决问题就要系统地统计数据,那就需要数学知识作为支撑。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完成两部分教学内容,四上的条形统计图,五下的折线统计图。数学老师在设计上有两个亮点,一次是由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一次是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这两次变化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数学老师能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通过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启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合理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民主、和谐、融洽。科学老师利用数学老师带领学生绘制的统计图,更容易找到天气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各天气要素的变化规律。

编辑∕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