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华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互动讨论的方式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分数除法为例,在引导问题分析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用分数进行计算。例如:“小明收集的邮票比小亮多24枚,而这个数字正好是小红所收集邮票的1/5,那幺你能够计算出小明和小红分别收集到了多少枚邮票吗?”这样一个问题既涉及了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又具有实际意义,激发了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或者全班讨论。首先,鼓励学生们自由表达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想法。然后,在听取不同观点之后,引导他们一起探究正确答案,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疑惑。通过这样的互动讨论,学生们可以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在引导互动讨论中,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辅助工具和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或者学生分发纸板、计算器等工具,让他们用图形化的方式进行计算和表示。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逻辑推理、列式计算等方法来解决问题。除了课堂上的引导互动讨论,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索数学问题。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或者开展数学俱乐部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一起合作解决。如一个工程队要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3,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4,知道第一天修的公路长度比第2天多了200米,那幺这个工程队要修的公路的总长度是多少?这些相对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思考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实现课堂和课下的结合。

在当前的“双减”政策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生活情境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圆柱与圆锥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引入日常生活中与圆柱和圆锥相关的场景。比如,在介绍圆柱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存在哪些类似于圆柱形状的物体,并请他们描述这些物体。通过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对于圆柱形状特征的认知,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接下来,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日常生活相关、涉及圆柱和圆锥计算问题的情境。例如在一只圆柱形玻璃杯当中盛着16厘米深的药水,正好是整杯容量的1/2,已知玻璃杯的内底面直径是8厘米,那幺整个圆柱玻璃杯最多可以盛下多少药水?有一个圆锥形状的沙堆,底面半径是5米,高度是1.8米一只,每立方米的沙土重量是1.9吨,那幺整堆重量是多少?通过这些情境,学生将直接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此外,在营造情境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介绍圆锥时,可以使用电子白板或者投影仪展示一些有趣的视频或图片资源。这样做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够提供更直观、形象化的信息呈现方式。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非常必要且迫切需要做好的工作。通过引导互动讨论、创设生活情境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而有效的解题思路,并激发他们对于数学探索与研究的兴趣。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应该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们更多机会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他们在数学领域中的综合素质,并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