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松佳

摘要:优良学风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保障,但部分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存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学风建设机制僵化等问题。为此,文章从学风培育存在的问题入手,将共生理论与学风培育相结合,对高职院校学风培育共生系统内的共生要素进行分析,并从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三个方面探讨优良学风培育路径。

关键词:优良学风;学风培育;共生理论;高职院校

学风是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是完成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也是高职院校精神和学生素质的集中体现。对高职院校来说,培养优良学风不仅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环节,还是实现内涵式发展和推动“双高”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笔者基于对现有成果的研究和思考,从高职院校优良学风培育的重要意义出发,系统分析学风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入共生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从而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探索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高职院校优良学风培育路径。

一、高职院校优良学风培育的重要意义

正所谓:“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学风以学生学习态度、方法和成效等形态体现出高职院校人才培育任务的综合成效。培育优良学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还能使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三观,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此外,优良学风还可以激发教师的授课热情,增强教师工作内驱力、职业认同感,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扩大高职院校的影响力,促进高职院校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完成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转变。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学风问题日益凸显。在学生方面,高职院校扩招后生源结构多元化,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在经过基础教育的升学压力进入高职院校后,心理状态明显放松,在相对自由的校园环境中无法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在学校方面,高职院校扩招后队伍建设未能及时跟进,分工协作、运转顺畅的机制尚未形成,学风培育机制存在僵化现象,专任教师、辅导员、管理干部等教育者与家庭、企业间的责任不清、职责不明、配合不够,导致在学风培育过程中出现了“人人有责、无人问津”的局面,影响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共生理论在高职院校优良学风培育中的适切性

“共生”这一概念最先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于1879年提出,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后逐渐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在社科领域,“共生”是共生主体之间为了某一目标,相互依赖,彼此影响,以达到互惠、双赢、共存的理想状态。

目前,学风培育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学校,但在现有研究中,各主体往往会被独立分析和分类探讨,鲜有学者关注到各主体间的互利效应。因此,高职院校将共生理论引入优良学风培育中,能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有利于明晰各学风建设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关系。

四、高职院校优良学风培育中的共生系统要素分析

共生系统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密不可分,这三要素也是将共生理论转化为应用实践的必经之路。

(一)优良学风培育中的共生单元:互相依存的建设主体

共生单元是共生系统的核心部分,不同单元在共生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但又可以互相协调配合,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就高职院校优良学风培育而言,共生单元包括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企业,各主体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其中,学生作为学风形成主体,也是优良学风培育的最大受益者,其学习态度、动机、能力与目标对学风培育至关重要。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高职院校是学风培育的重要阵地,是完成师生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引领、教学资源提供等工作的主力军。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家长要与学校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引导、行为监管等育人工作。此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主轴,企业也是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高职院校在招生就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能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因此,学校、企业、家长、教师协同育人可以推进优良学风培育,实现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

(二)优良学风培育中的共生环境: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

共生环境是指影响共生单元的各因素总和,其通过影响共生过程中物质、信息、能量的生产和交换行为抑制或促进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在优良学风培育中,共生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二者协同作用可以保障优良学风培育共生系统的均衡发展。内部环境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资源与观念、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合作程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优良学风的形成,各培育单元也可以通过知识交流和信息互换,提高内部环境对共同体的友好度。外部环境主要指优良学风培育中涉及的基础设施、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教育政策等,能影响高职院校优良学风培育的目标定位、实施方式、发展动向,通过争取外部环境的支持,共同体可以获取更多的物资保障、政策扶持,促进自身的长久发展。

(三)优良学风培育中的共生模式:互惠共利的内在要求

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间互相交往、彼此影响的方式,反映了各单元物质交流和能量互换的过程规律。在高职院校学风培育的共生系统中,学生提供学习意愿,在校可以获取所需知识,实现个人成长,顺利进入企业工作;教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专业与信念教育,引领学风形成,获取学校给予的物质报酬和职业成就感;学校为学生提供校园服务,为教师提供教学场所,为企业提供校企合作服务,进而促进学校发展;家长为学生提供家庭教育与物质支持,为教师与学校提供课外实践反馈,获得子女的高质量成长;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培训与服务、实习就业机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为教师提供实践培训平台,为学校培育高技能人才提供捷径。各共生单元按既定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建立普遍联系,组建互惠互利的共生模式,同时该模式又可随共生环境的变化持续演化发展,从而实现与共生系统的整体发展同心同行的目的。

五、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优良学风培育的路径

(一)加强共生主体的协同作用,形成均衡互利的合作关系

高职院校处于学风培育系统的中心地位,需要积极发挥纽带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各主体间的协同合作,让学风建设“动”起来、“活”起来。校内,高职院校要制订相关学风建设条例并严格执行,勤于调研,通过下课堂、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实时跟进二级学院的学风建设实际情况,并在教师考核中加入学风建设条目,落实教师主体责任,使教师重视课堂管理,同时鼓励教师带头组建学习型社团和专业兴趣小组,开展研学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校外,高职院校既要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沟通,鼓励家长一起关注学生的学风问题,又要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通过定期开展交流研讨、企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提前深入接触行业知识,促使学生完成职业规划。

(二)推动共生环境的持续优化,激发优良学风培育的驱动力

共生环境能给予共生单元良好的生存保障,同时给共生系统提供稳定发展条件。共生环境需要契合时代发展,随着时代进程不断完善、改进。就高职院校学风培育共生环境而言,政府要提供有关政策支撑、办事程序的便利,以及教学设施的物质支持。高职院校需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优良的学风培育条件,既要配齐配足图书、计算机、实训设备等资源,补齐硬件设施短板,又要制订符合新时代主题的学风培育方案,建设学习与生活一体化的学风环境,让学生无论在校园何处都能感受到学风文化浸润,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实践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除此之外,在共生环境的持续优化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高专业素养,更新教学理念,时刻反思教学不足,不断强化教学技能,给予学生优质的学习内容。

(三)保证共生模式的有效演进,挖掘可持续发展的新形态

优良学风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共生模式持续完善,推陈出新,且各共生单元要积极联动,推进共生模式向正性方向不断演化。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定期与教职工沟通交流,摸清摸透教职工个人特点和个人意愿,合理安排教职工,让教职工处于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岗位上,使组织运作更加高效。其次,高职院校需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适当的激励措施可以调动教师的工作动力和学生的学习动力,而惩罚机制可以帮助师生提高警惕,守住行为底线。再次,高职院校内部要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可以利用意见箱、微信公众号留言等形式收集师生反馈的有关问题,同时仔细筛选、分析,改进管理机制,使师生勇于、乐于反馈。最后,家校合作、校企合作是共生模式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家长与学校可以通过电话或微信等方式沟通,掌握学校有关政策,给予学校意见和建议,督促高职院校提高管理制度建设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与企业应加强合作交流,积极拓宽校企合作渠道,让学生有更多途径参与企业实践,从而完成学生到职工的身份转变。在学生完成企业实践后,学校可以收集与分析学生和企业的意见、建议,从而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笔者基于共生理论,为高职院校学风培育引入新的分析框架,厘清学风培育共生系统内的共生要素,并从共生主体的协同作用、共生环境的持续优化、共生模式的有效演进三个方面,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学风培育的有效路径,为形成优良学风夯实基础,助力高职院校培育高水平、高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孟.“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3).

[2]刘宇,林于良.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优良学风的培育路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6).

[3]孟丽萍.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院校学风建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3).

[4]李才俊,李渝萱.共生理论视域下“四维一体”思政课课堂教学策略探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4).

[5]王骏杰.共生理论视角下大学体育专项体育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22(4).

[6]蔡忠楷,张新英,李健康.共生理论视角下我国课堂思政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5).

[7]陈冰月.共生理论视角下开放大学科研团队建设有效路径研究[J].终身教育研究,2023(2).

基金项目:2023年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政研究专项课题“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优良学风的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DJSZ26。

(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