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凡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代谢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生物和其他理科科目一样,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性、知识的内在联系性,规律性和系统性。虽然整个高中生物阶段主干清晰,但名词概念较多,具体到知识点上内容相对零碎,对比其他理科学科记忆量较大,因此很多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定位非常模糊,认为生物就是要依靠死记硬背,对生物兴趣缺缺,因而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和理解。那幺如何使学生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强烈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呢?

  一、将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本身是具有趣味性的,它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但在教学中,很多情况出于应试的考虑,知识的讲解流于表层,更倾向于直白地告知结论,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没有参与感。教学中缺乏对生活的联系,也缺乏探究的过程,也便失去了生物学科魅力。尤其是高中生物的内容较之初中生物,范围更广难度更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增多,学习难度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随之下降。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也启发了教师应该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学习材料。这里的学习材料是课内的教材,也是课外材料。因此,教师应注重积累,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和业务水平。一方面要关注前沿科学知识,努力与书本知识相联系,扩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加深学生对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的理解。热点新闻“基因编辑婴儿”,这里涉及“基因编辑技术”,本质上属于基因工程技术,基因编辑是对高中生物教材上学习的传统转基因技术的一个延伸发展。我们通过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探讨加深对基因工程的理解。同时该项技术也引起许多生物伦理学的争议。对“转基因技术是否安全”“人类胚胎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是否违背了伦理学的底线”,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即在以防治疾病、研究医学治疗新手段为目的的前提下我们提倡发展基因工程,但坚决反对在安全性没有保障、技术还不成熟时就开展人体应用。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时刻观察生活,留心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将兴趣附着于知识点,同时也要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以此为切入点,把学生虽有所感却又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教学中。例如,最近的特殊疫情便是非常好的课外材料,新冠肺炎来势汹汹,整个社会都受到了广泛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新冠病毒是十分关注且好奇的。而这背后也可以挖掘出许多的高中生物知识。如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同属于RNA病毒分类,其遗传物质是RNA,RNA分子结构为单链,相较于双链DNA其结构更加不稳定,容易产生变异,在人体免疫中无法产生有效抗体,并且在研制特效药的过程中也造成了很多困难,很有可能在研制出有效方案时病毒再次产生变异,使原先的治疗方案失效。这些材料的引申既结合了实际,又与教学知识密切相关,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点变得具象、化生动化,更给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多元的生命观念,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创设情境提问,持续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在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最能促使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结论式教学向现代的探究式教学转变的一种手段。良好的问题引导是课堂的“兴奋剂”,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把学生减退的兴趣重新激发起来,在教学主线中创新设计问题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更加循序渐进,也能在课堂上激发出学生的思考热情,培养独立思考的理性思维。根据情境巧妙地设计问题,就能不断保持刺激,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持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这一知识点时,启发学生思考“每一个生物个体之间遗传信息都是不同的,那幺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到底如何携带遗传信息呢”?在这个过程中提示学生“结构决定功能”这一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引导学生将思考的方向转向DNA的分子结构,由此学生思考得出是DNA分子碱基序列的不同使得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经常听到的生物技术手段DNA测序,所测的即为碱基排列顺序,DNA分子碱基序列编码了遗传信息。提问使得这一结论不再是填鸭式地灌输,而是学生经过自我思考得到的,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巧妙地设置课堂问题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让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从而调整课堂节奏。设置问题时也需注意问题的难度、梯度、效度和密度。在生物教学中,问题的情境可以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一是来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知识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如探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时,可以给出一段生活材料,如“走进农业生产的塑料大棚,发现大棚内温暖如春,生产中定时通风浇水,并且大棚内挂着红蓝灯管……”从这段材料中思考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学生自然而然会由“四季如春”想到温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二是来自生物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实验就没有生物学的发展进步。因此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可以利用实验。例如,在讲授“酶的性质”时,先做“比较过氧化氢酶和三价铁离子的催化效率”的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学生就能总结出“酶具有高效性”,同理依次观察得到“酶具有特异性”“酶作用条件温和”的结论。三是来自学生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例如,在讲解能量传递效率时,设置一个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你身边只有少量的玉米和一只鸡……你如何选择?很多同学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直觉选了第二种,却忽略了能量在营养及流动之间的效率问题。

如果激发并保持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生物教学效果,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是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标准的。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必须不断思考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并能切身实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在生物学科的无限潜能,培养更多具有良好核心素养的学生。

(作者单位:淮安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