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红

〔关键词〕 默会知识;内涵;作用;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1(B)—0060—02

一、“默会知识”理论的内涵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隐性知识)两类。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和符号等去清晰表达的知识;默会知识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常使用却又难以或不能用语言、文字、符号清晰表达的知识,如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所拥有的知识。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传的。”

波兰尼还指出,人类的学习至少有四种形式:1.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言传);2.从明确知识到默会知识(内化);3.从默会知识到明确知识(外显);4.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意会)。可是现今的传统教学只注重了前两种形式,忽视了后两种形式,因而造成了知识的窄化和缺失。

二、“默会知识”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1.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其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多重性。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明确知识的过程(言传),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默会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内化和意会),同时还是一个使默会知识明确化、符号化,从而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用的过程(外显)。

2.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强化学习方法的训练;有利于促进教师对学习情境的创设与开展,以及师生关系的改善与和谐;有利于学生认识的转变、视野的拓宽、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

三、“默会知识”理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采用“交流”方式,激活师生的默会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的默会知识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而学生已有的默会知识则是难得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为了激活师生的默会知识,并让学生的默会知识得到检验和修正,可以采用交流与讨论的互动教学方式。如我给幼师班讲授《幼儿卫生学》中“预防常见病”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畅谈在日常生活中预防某疾病的措施或方法,再不失时机地指出在学生的表述中以及社会上的某些愚昧或迷信的做法,并分析其原因和弊端,同时再谈些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并讲解病因,然后让学生讨论正确的预防措施,学生很快就有了答案,学习效率非常高。

2.采用“阅读”方式,发挥默会知识的智力机能和向导作用

默会知识的本质是一种理解力、领悟力和判断力,而阅读则是提高默会知识的最好方式。一个人的阅读范围越广,他的默会知识就越丰富,学习知识的欲望、方法和能力也越强,越能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默会知识将与课本中的明确知识发生联系,产生碰撞,触发其内心体验,形成共鸣。再经过对比、反思、体验,就会实现从默会知识到明确知识(外显),再从明确知识到默会知识(内化)的转变。若教师再辅以必要的方法引领,让学生去揣摩、体验、内化所学内容的深刻含义,将能迅速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比如“无土栽培”、“生态与环境”、“生物的进化”等内容,采用阅读方式的效果就很好。

3.采用“感受”方式,营造获得默会知识的认知环境

默会知识的另一习得方式是实践,而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故在生物教学中应尽量多安排实践活动。采用“感受”教学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即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过程领悟、知识内化等方式,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从而获取对自己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的默会知识。例如,我在讲授“呼吸过程”这节课时,先让学生体验在呼气和吸气时身体的哪一部分有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再接着问:是胸廓的变化引起了呼吸呢,还是呼吸造成了胸廓的变化?对于学生的答案我没有急于评判,而是通过人体解剖挂图,介绍了呼吸肌的运动与胸廓大小变化之间的关系,再由胸廓的变化分析吸气和呼气的产生。同时用注射器演示吸药水和注射两个过程,形象地说明了是胸廓的变化引起了呼吸的发生。之后,我又让学生做平静呼吸和深呼吸,体验二者的不同。最后,我再提出抢救溺水、煤气中毒等呼吸骤停的病人时,采取的急救措施是人工呼吸,并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弄清人工呼吸的操作步骤及其原理。这样的教学效果就非常不错。

可见,对于教材所涉及的原理、概念、规律等,通过感受环节,让学生在体验中自己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就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在传统课堂里学不到或无法理解的默会知识,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4.采用“生活”方式,实现默会知识的转化、提升和应用

生物学知识是人类生活的结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即教育”,只有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的需要,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助其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转化、提升和应用。例如,在学习“营养物质和营养、饮食卫生”这部分内容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1)以“你们每个人从婴儿到青年是怎幺长大的”导入授课内容,再从分析“饿的感觉是怎样的?人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所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各种饮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素?缺食物和缺水哪个对人体的危害更大?人在手术或生病后为什幺要加强营养”等入手,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具体问题,把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分解细化,使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有机统一,变难懂为易懂、抽象为具体,实现知识的转化,达到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目标。

(2)针对目前“减肥热”的现象,我讲述了一中学生由于过度节食减肥与家长发生矛盾而离家出走,被坏人所骗,逼迫在北京火车站乞讨,解救后因严重营养不良而不治身亡的故事,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借此,我再让学生调查同学或亲属中肥胖者的饮食习惯,并提出合理的减肥建议,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养成合理膳食的习惯,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的默会知识将外显,并在老师的赞赏和纠误中被提升和共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将得到升华。

赫拉克利特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康德也说:“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有学问的人因为缺乏判断力而显得比较愚蠢。”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若能尊崇“施教之法,贵在引导,妙在开窍”之原则,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获取明确知识,建构默会知识,达到“开窍”之目的,将培养出更多的博学又智慧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