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霞

〔关键词〕 求异思维;意识;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4(A)—0046—01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取知识、反复练习、机械记忆、强化贮存的过程,而应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同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帮助学生树立求异思维的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就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打破教师原先的教学设计,突破原有的教学目标,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不但允许学生对教师、对书本提出质疑,更允许学生突发奇想、“节外生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虚心扮演“听众”的角色,努力发掘学生求异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适时提出学生熟知但又一时解释不了的问题,以造成其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情感,使之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如讲到蛙捕食这一问题时,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质疑,提出“蛙吞食小土块吗”、“蛙吃不吃死蝗虫”等问题,既能帮助他们树立求异思维的意识,又能使其加深对课本中“蛙眼只对活动的物体有反应,因此只能捕食活的昆虫”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方法

(1)侧向思维。要提高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善于从多侧面、多渠道地搜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扩大解决问题的思路;善于利用外部信息进行联想、类比、推理;善于从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来寻找思维的切入点。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善于比较,使其懂得在比较中打开思路,不谋求唯一的正确答案,通过不同的思路达到要寻找的目标,并学会从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从而养成创造性打开自己思路的习惯。如在“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教学中,教师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和比较三者的模板、发生的场所、原料、产物、意义等的不同,顺利地区分它们的概念,同时也能有效地遏制知识的负迁移。

(2)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创新思维中常用的方式。有些问题往往从正面很难突破,但若反过来先行解决其对立面的问题,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蝗虫”的教学中,对于“蝗虫是用气管系统来呼吸的”这一知识点,如果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输给学生,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学了以后也易遗忘。若“反其道行之”,先不告之结论,而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即“请根据提供的材料(小试管、水、棉絮、活蝗虫),设计出可证明蝗虫是用气管系统呼吸的实验”。不仅学生们的讨论会非常激烈,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有些同学提出把蝗虫的头部浸到水里,有些甚至还提出把蝗虫的胸、腹部浸到水里。很明显,后一部分同学在分析问题时就突破了定势思维的禁锢。

(3)发散思维。思考若只流于单一的形式和方法,局限于狭小范围,对问题考虑不周,那幺,所得结论就将偏离客观实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集激趣、传情、达意、启智于一体,抛弃呆板、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想方设法地诱导学生将知识广泛迁移,让其对问题进行全面观察、多向思考,促成学生由定势思维向发散思维的转化。例如,在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划滤液细线后为什幺会风干得太慢”,我便抓住这个学生提出的疑点,进一步引导全班学生:想一想,丙酮的挥发本来是很快的,为什幺滤液线却风干得很慢?有什幺办法可以改进这个实验,使其风干得更快些?学生很快便找到了答案:因新鲜叶片含大量水分,是水分影响了风干速度,并且影响了层析速度和层析质量。此时,我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吗?在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下,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的学生想到找一些含水量少的植物叶片做实验,也有的学生想到把叶片快速烘干后再提取色素。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按照他们的思路改进并重新进行实验,均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