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花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再造想象;批判性思维;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4-0037-01

语文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都包含着创新教育的诸多因素。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并且使其充分地释放出来,就必须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的空间,并摒弃教学中那些妨碍创新思维发展的诸多因素,激活埋藏在学生心底的创新意识,继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某些描述在头脑中构造出活灵活现的、从未见过的事物的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并根据作者的提示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再造新的形象。这种做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点所在,因为要对课文内容进行重新加工、组合。首先得立足于对内容深刻的理解和形象的感知。例如,笔者在教授《故乡》一文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做一番描述,甚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描述画出闰土的形象,使学生仿佛真的看见了闰土一样,深刻地感受到少年闰土的英姿勃发,中年闰土的颓废、麻木。而在教授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的时候,笔者则让学生根据课文的结尾续写课文,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其中浓浓的爱国之情。有的学生联想到几年以后,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在反法西斯的战场上再次相遇,这时的小弗郎士再也不是贪玩的、不懂事的孩子,而转变为一个英勇的斗士。师生二人共同为法国的解放而并肩作战。有的学生则写成小弗郎士和他的同学们深受韩麦尔先生爱国热情的鼓舞。他们与新来的法语教师作斗争,终于把他撵出了课堂,学生通过人物描写的方法把这个取代了韩麦尔先生的教师刻画得极其猥琐,学生对他充满了厌恶之情。笔者读了之后。对学生的想象力赞叹不已,而学生也通过续写,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项链》时说:“课文提示一开始就把主人公玛蒂尔德定性为‘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并把主题思想分析为‘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同学们认同这些观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有的说:“我看到了玛蒂尔德身上可贵的品质,那就是真诚。”有的说:“我深深为玛蒂尔德的勇气所折服,她不像现实中的某些人只知逃避责任。”还有的说:“文末的‘人生是多幺奇怪,多幺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说明文章的主题并不一定是讽刺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巧妙的点拨唤起学生潜伏的批判性思维,引出了学生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

例如,笔者在教授《信陵君窃符救赵》时,让学生讨论“信陵君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得褒扬?”;在教授《孔乙己》时,则让学生讨论“为什幺说孔乙已是一个多余的人?”;在教授《祝福》时,让学生讨论“‘我代表谁?‘狼代表什幺?”学生反应热烈,以上讨论都成了这些课的亮点所在。通过这样的讨论和争辩,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大大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