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彦章

〔关键词〕 历史教学;多媒体;误

区;主导性;主体性;预

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07—0057—01

加拿大着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当前,运用多媒体开展学科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合理、适度地运用多媒体,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积极作用。“但凡事要讲一个‘度,过犹不及”,部分历史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存在以下三大误区。

一、以“放”代“教”,教师的主导性无法体现

在历史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忽略了传统教学媒体和方法的使用,完全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甚至到了离开多媒体便无法上课的地步。他们片面地认为,传统的教学媒体已经过时,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为了上好一堂课,不少教师放弃了自身主导作用,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制作课件上,以播放课件代替了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学完全依赖于计算机程序,师生交流、讨论在眼花缭乱的视频与图片呈现中不知所踪。

无论多媒体多幺先进,功能如何完善,其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切不能片面地夸大多媒体的作用,一味否定其他传统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师应把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教学手段及自身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根据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选择、运用多媒体,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二、有“机”无“人”,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发挥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间,既要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相长。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历史教师“一言堂”的现象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教学实践中,仍有部分历史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时,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课被异化为“电影、动画观赏课”,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本应是课堂主人的他们仿佛成为了置身于课堂之外的观赏者。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时,时刻不能忘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学手段不论如何变化,“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能丢,“面向全体”的教学宗旨不能变。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探究,要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让多媒体所呈现出的形、声、色等完全充斥课堂。

三、固守预设,忽略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在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在制作课件时就对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及问题答案进行了预设,为了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其不敢对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调整,只能按部就班地播放课件,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引向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一些教师或漠然置之;或将教学强行拉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或用“这个问题我们课下再讨论”来搪塞学生。如此处理,看似绕过了生成问题并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实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生成”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要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应在围绕课程目标进行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学习需求,以敏锐的目光捕捉课堂生成的契机,随时处理课堂生成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及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其间,常会出现一些“意外”。面对这些“意外”, 教师不应该固守预设,而应把这些“意外”当做一种资源,充分加以开发和利用,并积极为学生解疑答惑,不断促进课堂生成。唯有如此,师生之间才有可能展开对话,课堂生成才会更加鲜活、有效。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