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祥

“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学前教育”、“高考改革”……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些关键词频频出现在各大报端,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可以预料的是,这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将继续成为今年教育领域所要面临和解决的大事,也会成为媒体和社会的焦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才能解决当前教育领域的疑难杂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无法解决长期困扰教育科学发展的难题。

《决定》中从“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到“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公平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高考改革也予以明确的回应,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到“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党中央的顶层设计中提出的这些新举措令人振奋,更让人们对即将到来的教育全方位改革充满期待。

然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并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种种阻力,甚至会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这不但考验着教育部门的改革决心和毅力,也考验着改革的智慧和勇气。但需要重视的是,在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防止歪嘴和尚念错经,另一方面,更要防止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借助民意的力量左右教育改革方向,使教育陷入功利化、工具化的泥淖。

这种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例如,近几年推行的学校布局调整,在城乡结构、学龄人口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进行学校布局调整有其现实意义,其目的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毫无疑问,其出发点是正确的。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没有进行科学的调查和研究,准备不充分,规划不合理,盲目撤销、合并、扩建、新建学校等,没考虑到当地的实际,给当地学龄儿童教育带来不利,致使一些地方学生上学路程变远,辍学率反而上升,学生上学交通安全隐患增多,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障不到位,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一部分群众经济负担加大等。因而造成了新的不均衡、不公平,与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国务院不得不紧急发文规范学校布局调整,要求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强调要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自治组织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保障群众充分参与并监督决策过程,并提出要“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

之所以出现这种南辕北辙的事,就在于政策的执行者和实施部门存在极大的依赖思想和惯性思维,不主动调查,不听取群众意见,盲目地推行政策,从而“念错了经”,最终使政策变了味。

再如,去年北京、江苏等地高考改革方案中,对英语考试将进行大胆改革,有些地方计划一年多考,有些地方降低英语分值……不管怎幺改革,它都是对英语这个困扰国人多年、引发争议最大的问题的回应,是对民意的尊重。然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乘机夹杂在民意当中,推波助澜,大造舆论声势,混淆视听,试图彻底取消英语,更有甚者,说数学跟英语一样学习十几年,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说,在生活中也派不上用场,说得“言之凿凿”、“入情入理”,引来不少拥趸,点赞者不在少数。

这都是值得警惕的。因为,教育是个人实现理想的阶梯而不是每个人获得工作的工具,更不能沦为权贵升官的政绩和功利主义者的逐利场。教育要承载理想,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也是人民群众热切企盼的事,改革涉及到各方利益,必将是一场攻坚战。“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学前教育”、“高考改革”等热点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些热点问题是否解决得好,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