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亭

〔关键词〕 学校教育;卓越人才;学习目标;学科兴趣;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3—0066—01

钱学森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世纪之问:我们的学校为什幺总是培养不出卓越的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回答,基于这种动机,今年开学初,我做了一个调研,调研对象是刚上初一的20个名列前茅的学生。我主要问了他们两个问题:一是学习的目标;二是最喜欢哪门学科。现将笔者的调查和思考总结如下:

一、学生的学习目标

对于学习目标,初一的20个优秀新生的回答是:考上高中。考上高中后呢?我继续问。答:考大学。考上大学后呢?我再问。学生脸上显现出迷茫。不知道,或者是不好意思说?

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什幺呢?我们太看重眼前的,而忽略了孩子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大多数学生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总是在忙碌地应付考试,始终没弄明白自己读书的目的。或许有些孩子听家长说过读书的一些目标,只是羞于启齿。比如找个好工作,买房,娶妻之类。

我们的学校为什幺总是培养不出拔尖人才?

拔尖人才的前期培养,归根结底得靠学校教育。学生在受完主流基础教育之后,学习的目标只是为了考大学,他们的发展就不容乐观,成为拔尖人才也可能性不大。一个人的目标越是高远,他就越具有一往无前、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心中只有眼前利益的人,很难设想他会攀上科学探索的制高点,很难设想他会成为心系人类命运、代表整个人类最卓越的人才。卓越人才心里的“人”不能仅仅是自己,还该有亲人、国人、人类。有了高远的目标,在经过多年的学习之后,才会逐渐超越“无心无意”、“三心二意”的阶段,达到“德才兼备”、“一心一意”、“无私忘我”的境界,成为心系人类命运的卓越人才。所以,培养不出卓越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教育没能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没有在他们心田种下一颗追求卓越的种子。只有学生从小立志让自己德才兼备,以便将来有能力奉献社会和人类,才可能成长成卓越的人才。

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素质不高,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大学前他们根本就没有思考过,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幺,突然面对大学生活时就有了多种选择:走向更高,原地徘徊或者堕落。如果大学再办得不够好,在物欲横流、斯文扫地的背景下,大学生会成什幺样子,不难设想。升学竞争的胜利者,面对独立生存和社会责任,往往会成为逃兵,这是教育的失败。

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尽早知道学习目标。

二、学生的学科兴趣

对于喜欢的学科,他们的回答是:都喜欢。

我再问:你们有没有最爱的学科?回答:都爱学。

什幺学科都爱的人很难成为一个专家,就像什幺都爱吃的人成不了美食家一样。我留下了成绩最好的一位同学(他的文化课考试几乎门门满分),问他有什幺理想,他的回答很干脆:一直当个好学生。

我得出一个大致印象: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的所谓“好学生”,只有每门学科考试的优秀,而没有一种明显的学科爱好。“好学生”们,实际上还没找到让他们产生无比浓厚兴趣的学科,更谈不上找到自小树立愿意为之付出一生努力追求最高端的学科。

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卓越的人才的另一个原因,或许是基础教育一直没有让学生看到指向高远、指向苍穹的手指。

从受教育开始到成人成家,一直没有想过成为某一领域最优秀的拔尖人才,他们可能做到卓越吗?答案是:不可能。

那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和学科意识呢?1.倾听学生的各种胡思乱想,让学生始终对外界保持好奇心,在对自然的探索上,别轻易告诉学生对与错。好奇心是学生求知路上最珍贵的法宝。2.别打断学生对一种事物的痴迷。对某一事物的专注程度,实际上能开拓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3.给学生空间,让他静静地思考。放手与思考的独立是能让学生卓越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4.提供给学生优良的课外读物。没有前人优秀的科研成果的奠基,任何人也攀不上学识的峰巅。5.允许学生在平凡中成长,不平凡的人不一定有不平凡的童年,平凡的童年也可能孕育不平凡的伟人。我们要有耐心守望花开。钱学森的世纪之问振聋发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确应该深入地思考并作出自己的回答。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