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俊

〔关键词〕 数学教学;合作学习;组织;要求;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3—0079—01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下面笔者就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精心组织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若组织不好课堂就会出现秩序混乱现象,更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具体做法是,先把班内的学生按学习情况以及课堂上的表现每4个人或每6个人分成一组,每个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每周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合作意识。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优选内容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笔者认为选择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话题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活动。

比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一个人无法完成,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四种物体。一人记录,两个人测量,还有一个人监督测量并汇报测量的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三、明确要求

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幺,并且要求学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否则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只听见了一部分,或者根本什幺都没听清楚就盲目地围坐在一起,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比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在摆图形之前我提出:“先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几个相同的图形,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说一说你摆的是什幺图形,每个图形用几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四、及时指导

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我就给予及时的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的意识,在活动中我有意安排了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在用小棒摆图形时,我给每组准备一份小棒,操作时我注意观察每个人的表现,发现有的小组的学生在争抢,这些小组在活动时不仅秩序乱而且任务完成得也慢,但是也有几个组表现得很好,任务完成得很快。这时我就问:“为什幺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让表现好的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做的。

五、总结评价

每次小组活动之后,教师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观点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否积极参与。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