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成

〔关键词〕 新课改;数学素质;培养;数学意识;

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1—0054—01

随着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现代社会对学生数学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如何让学生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分层施教,激发兴趣,重视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最大努力让学生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饱”,让每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学困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等生深化发展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酷爱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他们会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也会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一旦学生达到这一层次,教师就可以很欣慰地说:“我们培养的目标达到了。”

二、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的学科。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个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正在由经验型转变为理论型,这正是提升他们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所以说,在这个时期内,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成为必然要求。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可以概括为严谨性思维、敏捷性思维、灵活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这些思维品质,就必须提高学生这些方面的思维能力。

三、重视方法的总结,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教会学生不断实验、大胆猜想是一种好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数学知识更具有普遍适用性、抽象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共性)的规律,作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这样“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激励学生猜想的欲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生动、活泼的,是充满激情并富有哲理的一门学科。

四、将数学生活化、实际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一个人数学素质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理论的多少,也不仅在于其能解决数学难题的多少,更重要的在于看他能否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学生性格活泼,既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着重从学生今后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使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能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关心未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五、注重心理指导,创设良好环境,严格养成教育

中学数学心理教育可以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两方面来实施。在心理认知过程中重点加强学生元认知培养,即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自我体验、观察、监控和调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是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心理过程方面,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审美教育等,以及数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用中的教育,使学生产生需要,有动机、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顽强意志。在个性品质方面,要认真贯彻课程标准中的个性品质培养,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教学,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理想和世界观,帮助其形成日趋稳定的个性并发展其能力和性格。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