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秋丽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说”;“效”;

“导”;“问”;“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2—0102—01

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语言交流才能完成。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导”得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问”得好,教学才能出奇效,“读”得好,学生学得会更有“效”。

1.教师“导”得好,教学有显“效”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好与坏与新课的导入是否精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教师切不可重“教”轻“导”,只注意新课内容的教学而忽视导入环节。导入新课的环节可根据课程内容不可过长,一般控制在五分钟左右即可。

比如,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导入新课便可以事先准备一本《山海经》,如果准备图书有难度,可以到网上下载一些《山海经》中的插图,借用这些非常神奇的插图,加上山海经中的文字描述,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山海经》是怎样一本书。当学生用惊奇的眼睛看着这些插图时,教师可以将话锋一转:“你们知道,这些图是哪本书里的吗?你们想不想看这本书?”当学生们小议之后,教师可以将新课引出。这样的导入新课设计,不仅用得时间少,而且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得到充分调动,还能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

2.教师“问”得妙,教学有奇“效”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深入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发展学习。因此,所提问题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

比如,在讲授《雷电颂》一课时,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在课文中找出实例加以说明,本课中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2)分别说明“风”、“雷”和“电”的象征意义是什幺?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3)对比此前我们接触过的《天上的街市》、《静夜》,本课采用的抒情方法有什幺不同?再比如,在讲授《乡愁》一课时,可以提出这样的几个问题:(1)余光中在诗中是通过什幺样的方式来让“乡愁”一步步加深、升华的?(2)诗中在“邮票”、“船票”、“坟墓”以及“海峡”这四种对象前面,加上了修饰和限制性的词语,他们有什幺特点,有什幺作用?(3)诗的第四节,起到了什幺作用?如果去掉这一节,你感觉如何?(4)对比席慕容的《乡愁》,你认为余光中的《乡愁》与之相比有什幺不同?你更喜欢谁写的《乡愁》,为什幺?

通过这样的问题,不仅将学生的思考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将思维不断地打开,而且还将学生以往学习过的内容得到了有效回顾,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如何在记忆库里搜寻类似的文本,进行对比性的学习。像这样的“问题串”式提问,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文本“读”得巧,教学有殊“效”

“读”有不同的方法与层次:粗读——读通、读懂;精读——品读、赏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想办法引导学生由粗读到精读,由读懂到赏析。不仅要读出文章的基本意思,还要读懂作者通过文本而抒发的思想感情,读出文本中的各种形象,读出文字背后的韵味。

比如,在讲授《繁星》一课时,通过“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再逐渐进入“精读”,感受一下情境、揣摩一下语言。在学生读课文前,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1)作者在文章中所描写的繁星,都是作者真正看到的实景吗?(2)请你把文章中所描写的实景以及作者的想象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来,认真读一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再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性地描述一下作者在舱面上仰望着星空时的感受是怎幺样的。(3)为什幺在众人眼里司空见惯的“繁星”在作者的眼中是如此多姿而富有生命?(提示:观察细致、感悟细腻、童心犹在、运用多种修辞、借助联想和想象等)(4)温家宝总理的《仰望星空》有谁读过?其意境与此有什幺不同?

通过这样的导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读的方法,教会学生在读的时候,不仅要读懂文本内容,还要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读懂作者是通过什幺样的手段方法来表达的,更要学会在读文本时进行适当的联想,类比着相关的作品进行对比式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笙 编辑:刘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