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轩

我省中学语文学科的带头人

在我省中学语文界,王延学是一个颇受关注的人物。他的经历似乎带一点儿“传奇”色彩。其学历并不高,起点是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经过几十年的打拼,他由农村中学到县一中,再调入兰州女子中专,以出色的业绩在人才密集的省会城市兰州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此一奇也。

他没有任何行政职务,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草根”,却被授予许多学术头衔,如:兰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金城名师,甘肃省特级教师,甘肃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学科质量评价专家,甘肃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专家,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评审专家等等,此二奇也。

他自从走上中学语文教师岗位以来,在省内外各种语文报刊发表文章1600余篇,主编、参编《古典诗歌鉴赏》《中外小说选读》《经典影片欣赏》《中考完全解读》《高考攻略》等语文教学与研究用书百余本,出版《阅读新方案》《名师教你写作文》《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等专着多本。近年涉足随笔写作,出版有散文集《用诗意的心情生活着》《让每一个日子都看见欢喜》等。这些丰硕成果在我省教育界可谓出类拔萃,在省中语界堪称独占鳌头,此三奇也。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成功的背后总伴随着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王延学老师成功的秘诀就是六个字:勤奋、刻苦、用功。从25年前至今,他几乎每天都要阅读,书籍是他最好的伙伴;他每周都要写一篇文章,有时甚至两三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长期坚持不懈,才能做出惊人的成绩。笔者几年前曾与王老师合作共事,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这种神奇的力量。他虽刚步入知天命之年,却已是白首皤然,形体瘦弱,颇似一位垂暮老者,知情人都说这是其多年苦学力文所致。笔者有感于其人其事,曾吟诗以赞之曰:“青灯黄卷膏移晷,树蕙滋兰暑易寒。老圃躬耕贫且乐,繁枝硕果满青山。”

创建学习型工作团队

兰州市王延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11月。工作室由领衔名师、核心成员、特邀嘉宾、学术顾问组成。根据成员构成状况,工作室确定了课堂教学研究、初一新教材研究、中考命题研究、读写结合研究、高中选修课研究、课题研究、送教下乡、校本教材开发等八项研究方向和工作重点。王延学老师认为,教学研究必须源于实践,唯有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并寓于反思之中,才能产生巨大的生命能量,犹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等人所提出的要对实践反思、要在实践中反思、要为实践反思。

工作室成立后,王老师致力于把一个人的力量转换成团队的力量,用团队去影响周边,使更多的人参与和受益,使教学研究更有实践性和穿透力,使它成为广大教师共同成长的一个园地。

名师工作室实质上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先生提出学习型组织的共同理念有:

1. 所有成员都应有持续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能力,都想继续学习;2. 学习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每个人掌握的新知识都能在组织中共享;4. 把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组织的发展、组织的价值实现相结合。几乎所有的名师工作室都对成员提出了要学习的要求,如规定读几本教育理论专着,听取专家讲座,写读书笔记等,这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必要手段。但名师工作室的学习不能停留于此,它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机制和策略。

一是名师引领。从成功经验中吸取专业营养。作为一名特级教师,王延学老师努力把自己的成长历程、工作经验、教育思想等呈现给自己工作室的成员。让大家在学习、分析、总结、提升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而工作室又是一个开放的团队,金城名师、语文界的精英、全国的教育专家,都是工作室的宝贵资源,实现了名师引领下的专业成长。

二是课例研修。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起始点,王老师不时借助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展开行为干预,引导基层教师以真实的教学实践为研究载体,让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情境中反思自己的行为,让基层教师在互动、建构中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是资源建设。增强对于实践策略的理性认识。提倡制定个人发展规划、阅读经典、反思总结、网络互动和课题研究等,为工作室持续发展和进步提供有效的资源。

王老师认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首先是一个读书人。唯有多读书,才能博古通今,进而引领学生走进魅力多姿的语文天地,不断点燃灵感的火花。把读书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并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使读书、写作、实践、思考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那幺,教师的精神生活就会充实起来,职业智慧就会增长起来,教育生命就会精彩起来。

平时,王老师注重积累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而后写成有感而发的文章。每参加完一项活动,他都会写出一篇有份量的学习随笔。2015年4月,参加完“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他写了篇《江南春天的约会》,分“学术的聚会”、“听葛水平讲故事”、“结识两位青年教师”、“认识黄厚江”等四部分;2015年10月,参加完嘉峪关市教育局组织的“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大教研活动,他写了篇八千多字的学习笔记,字里行间中浸透着一个热爱语文教学研究的老教师的炽热情怀。

作为名师工作室的领衔名师,王老师以自己的好学、高效影响工作室的成员。在他的引领下,工作室成员养成了学习的习惯、书写教学随笔的习惯。

“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后,工作室成员——兰州市三十一中的张雪莲老师在学习心得中总结出自己的四大收获:其一,作文教学要以认知规律为基本依据;其二,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指导学生写作;其三,教会学生“入格”的同时,鼓励学生“出格”;作文教学要“术”与“道”相结合。

参加完嘉峪关市教育局组织的“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大教研活动后,陈芳老师在其《秋意正浓时》的学习心得中,这样总结自己的收获:第一,语文课应该有强烈的目标意识,不能上哪儿算哪儿;第二,语文课堂应该紧扣文本,做到收放自如,并且还要挖掘一些语文的东西;第三,语文课要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因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对学习语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语文教师要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合理地取舍教材;第五,语文课堂还是有一点朗朗的读书声和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声音比较好。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为了提高工作室成员教学研究的能力,工作室还不定期地请相关专家到学校作讲座。近两年来,王延学工作室先后请甘肃省课程教材中心王磊老师到兰州女子中专作校本教材开发指导,请兰州市教科所课题室姜竹青主任到兰州十中作课题研究指导讲座,请兰州市教科所课题室孙志刚老师到兰州女子中专作课题申报的培训。这一系列的培训,不但工作室成员受益,所在学校的老师也收获颇多。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成长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认识了课堂教学,才算真正理解了教育;改变了课堂教学,才算真正落实了新课程。”王延学老师一再强调:工作室成员首先应该是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人才,是最有教学水平和教学实力的人。这就需要自己有较高的理论修养与不可或缺的实践经验,既有教学的能力又有深厚的学养。唯其如此,指导教育教研,教师们才信服;即使讲座,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类似空谈的讲座,而是“讲做”,即既讲又做。唯其如此,才能赢得教师的尊重,才会有说服力,工作室的工作才会有成效。

王延学老师和他的工作室成员一直关注教学实际问题,致力于破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每个教师都知道教学中重难点的重要性,为此有的学校还采取了集体备课的方式“排查”出教学中每个阶段的重难点,这样教学的时候就会重点突出。王老师认为,仅有这些还不够,还要研究出如何有效地突破这些重难点的教学策略,同时不能加重师生负担,要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课堂上不能整节课让学生坐着不动,更不能让教师一讲到底,即使讲得非常好,也是不允许的。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和灵气调动起来,也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快乐指数大幅度提升。

依据这一教学理念,张雪莲老师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的教学中,以“问题教学法”为载体,巧妙地将朗诵教学贯穿其中,并伴有适时的学生点评,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课堂更富语文味,赢得了师生的好评,此课的教学片断实录,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刊载。

从教育史可以了解到,教育家最初只是一个普通老师,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他们与一般教师的区别是在培养教育学生的同时研究教育,于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自己也获得发展,最终成为教育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是教育家的摇篮。

王延学老师和他工作室团队,根植于学校,立足于本职,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张雪莲老师经过多方查阅资料、调查论证,申请立项了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高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验研究”。王延学老师认为,合作学习是以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短时、高效、愉快为基本品质的教学组织形式。经过不断地实践、研究,课题组归纳总结出一套适合农村高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习更有自主性,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2015年9月,这一课题通过省级鉴定,并被评为“优秀”。

为解决古典诗歌阅读教学这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瓶颈”问题,高贤山老师申报了省级规划课题“利用网络‘教学空间进行‘初中阶段中国古典诗词阅读教学校际协同设计的实践研究”。该课题旨在通过与对口的教育协作校合作,开展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探索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和课改理念指导下,利用网络空间,形成校际之间甚至更大范围的协同教学,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更大范围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消除校际差异,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在西北师范大学课题组团队的指导下,在城关区教育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全体课题组成员不懈努力,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项目学习渐入佳境,逐步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1. 课堂的改变。传统的古典诗歌阅读赏析教学由原来的“内容少、进度慢、课时费、效果差”逐渐向“范围广、形式活、探究深、效果好”转变。2. 学生的改变。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主体地位得到明显的体现;3. 教师的改变。角色从主讲向主导转变,从原来的课堂中的权威变为合作者中的首席;在行动上,从大包大揽式的保姆变为后台的服务者和指导者,解放了传统课堂中包办一切的繁重压力;在能力方面,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项目设计方面、信息技术提升、反思总结和提炼等深度的教学研究方面。2015年9月,这一课题通过省级鉴定。

与此同时,陈芳老师参与的兰州市规划课题“高中作文教学的高效性研究”,2015年12月通过鉴定。王延学老师主持的省级规划课题“兰州市名师工作室活动有效性研究”正在研究之中。

“兰州市名师工作室活动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旨在对兰州市60个名师工作室近年来的活动作出梳理,总结、提炼卓有成效的活动形式,从而切实发挥名师团队的引领作用,为更多名师工作室的团队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其研究价值,微观而言,能给全市的名师工作室团队建设和作用发挥提供参考,也能为全市进一步有效发挥这一团队形式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提供参考,推进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和谐、优质均衡发展。宏观而言,其研究作为一种探索,也将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积累经验,为全国各地的名师工作室建设提供借鉴。有关该课题的研究内容,王老师归纳为三点:1. 探索名师工作室建设机制;2. 梳理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内容;3. 探索改进工作室活动的策略和方法。

王老师认为,对于一名教师,教学研究是一项必须要做的工作,每位教师都应该有教学研究的自觉意识,都应该把教学研究作为常态的生活方式,小到一节课、一个反思、一次批改学生作文等,都可以将其视为“微课题”研究,并在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一以贯之。在日常教学中,与学生互动中,与同行交流中,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要善于捕捉和提炼。许多教师往往找不到需要研究的问题,还有许多教师看不起小问题,觉得问题太小体现不出研究的学术价值。其实,问题小并不等于价值小,小问题同样可以做出大成绩。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与研究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善于学习的教师往往表现出较高的研究能力。每个人的研究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加以弥补和提升。

采访中,王老师告诉笔者,他注重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争取每一个课题研究都能取得切实的成果。在参与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校园文学与新课标写作研究”时,他编写了一套作文指导书《名师教你写作文》(上、中、下三册),64.4万字,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接下来,他又参与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重点规划课题“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在此同时他又完成了散文集《用诗意的心情生活着》,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之后,他还参与了“女生与女性意识”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编写了《女性文学读本》,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即便是个人课题,他也认真对待,他申报的“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个人小课题,结题时佐证材料是一本《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在培训教师中彰显影响力

构建新的教研文化,提高办学思想,让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目标。《金城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对领衔名师的职责与任务做了这样的规定:“积极承担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开发与专题教学任务,每年举办2次以上的专题讲座。”王延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两年来,王老师应邀作了五场不同内容的讲座。

不论是学术报告还是讲座,王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宣讲他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新课改的有关精神。在王老师看来,语文教学是一项育人工程。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感情,传承以母语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心灵、精神、人格成长产生深远影响。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内化与生成。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教授读书方法和学习规律,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充分体现育人的功能。教师是“用教材教”,不仅仅是“教教材”,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体验与内化生成。

2014年7月19日,应榆中县教育局邀请,王延学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王延学围绕青年教师的精神成长,给榆中县500名青年教师作了题为“让每一个日子都看见欢喜”的专题讲座。讲座名称取自王老师出版的新书名,讲座从头到尾紧扣“欢喜”。主体部分以“欢喜从何而来”设问,分“来自有味的阅读”、“来自美丽的思考”、“来自及时的书写”、“来自努力后的收获”四层展开,王老师以大量鲜活的事实作为支撑,真实而有说服力地向参加培训的500名青年教师阐述了阅读、思考、写作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为增强讲座吸引力,提升讲座品位,王老师在讲座的中间和结尾穿插了特意为这次讲座量身定做的配乐朗读《和女儿在一起的暑假》《让每一个日子都看见欢喜》(由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着名朗诵艺术家临溪朗读)。讲座的每一部分,王老师都现身说法,举出具体的案例,这大大缩短了名师与青年教师的距离。王老师的讲座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合培训对象的特点,内容很有针对性,环节设计有新意,既给听讲的老师们带来内心的欢喜,也给大家思想的启迪。

2015年5月31日,金城名师王延学与《创新作文》初中刊主编彭治旗应邀出席静宁“师生读书工程”之主编、名师进校园活动首场报告会,王延学老师给静宁县中学语文教师作了《教育日志,你写了吗》的专题讲座。

王老师由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故事提出了写教育日志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仅活了52岁的着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何以会奇迹般地写出40部专着、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除了他对教育事业满腔热情的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他一生都在思考,都在记录。其中,写教育日记就是他一生极重要的一个习惯。在《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王老师结合自身写作经历,向在场老师分享了他写作教育日志的心得,那便是写读书心得、写课后反思、写听课收获、写教研文章、写见闻感受、写心灵鸡汤、写旅途笔记、写亲情世界等。由于讲座内容针对性强,切合教师需求,所以对听讲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撰写教育日志起到了切实的引导作用。

2015年10月17日,应嘉峪关市教育局邀请,王延学名师工作室和卢卫东名师工作室参加了“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大教研活动,王老师作了《我的命题研究之路》的专题报告。王老师认为:评价是教学改革的瓶颈。教学评价不应是教学的“指挥棒”,而应是教学的“服务器”。他从测试理论的研究、测试命题的思考、测试形式的探索三个方面介绍了其在学业水平测试方面开展的实践与研究,受到与会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着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幺是教育》中坦言:“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团队出力量,也出智慧,更出品质。当大家都有了团队意识时,优秀人才就会脱颖而出。在兰州市众多的名师工作室里,王延学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团队,主要成员也都来自普通中学。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团队,两年来以饱满的激情、勤奋的努力、不懈的探索活跃在语文教学的前沿阵地上,在教学、科研和培训青年教师等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他们怀揣着自己的“教育梦”,以坚定的信念执着地走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