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玉珍

【关键词】 牧区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3—0029—01

在社会发展转型期,物质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和谐成为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身心发展带有显着地域特征和民族特性的牧区寄宿学生,在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冲击下,心理冲突增多,成长烦恼日渐凸显,已影响到其身心和谐发展。因此,牧区寄宿制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备受重视。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牧区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 对寄宿生活不适应的问题。离开熟悉的家庭,寄宿相对封闭的学校,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使得这些孩子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导致行为上与学校寄宿环境和纪律不相符合,随即产生学习、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诸多心理困扰。有的学生焦虑恐慌、烦躁不安;有的学生心理脆弱,独立生活能力差……

2. 学生自身成长产生的问题。裕固族地区牧民群众经济收入较高,生活环境宽松,有些家长对子女学业期望不高。另外,牧区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学生从小缺少必要的游戏伙伴和交往对象,面对的只有溺爱自己的亲人,身心发展带有显着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性。如,有的寄宿生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缺乏学习压力和动力;有的不善交流,孤僻胆怯等。

3. 家庭教育缺失方面的问题。学生住校后,家长关心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有钱花及成绩高低之类的浅层,无暇顾及孩子心理的需求和精神的抚慰。家庭教育、监护日渐弱化或缺位,对孩子的生活关心、学习辅导等更多义务被转嫁于学校,社会对学校的期待也被空前提高,老师责任重、压力大。家庭教育的残缺使寄宿生缺少必要的亲情抚慰与关怀,部分寄宿生或自我约束力差、纪律散漫,讲粗话、易顶撞他人;或情绪和行为较偏激,不服管教等,这些都给学校管理增加了难度。

4. 学校教育影响方面的问题。裕固族地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部分教职员工缺乏自觉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在应试教育思维的制约下,有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存在形式化的倾向,只是挂在嘴上、写在墙上,仅是作为应付检查的“硬件” 而已,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二、解决策略

1. 提高心育自觉意识,构筑心理健康教育校级网络。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看成是一项工作,为了完成而完成,而要充分认识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是一项科学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利教、促学、益社会的奠基工程。其次,学校要成立校领导挂帅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形成以德育室、科研室、教务室、团委少队部和住宿部共同负责,班主任大力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校级网络体系,遵循“整体推进,稳步深入,讲求实效,形成体系”的原则,全校上下积极联动,协同努力,对寄宿学生心理动态予以应有的关注,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有人抓、有人管,从而有效地引领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迈向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发展轨道。

2. 培养复合型师资队伍,奠定心理健康教育坚实基础。一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为重点,培训一批骨干教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二是以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为主体,培养一批复合型教师,提高其开展心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三是逐步推进教职员工全员培训机制,组织开展管理工作人员短训班,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和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教育基本方法,增强其责任感、服务意识,提高各自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个人成长,平衡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压力,为学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强化科研引领作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以科研引路,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讨相结合,积极搭建平台,组建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研究团队,由心理辅导教师牵头,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生活教师为组员,形成以“关爱心灵、塑造人格、发展个性”为心育工作目标,科学、规范地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研活动。

4. 关注日常心理保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1)创建怡情的人文环境。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注重了每个细节和空间的设计,注重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使校园门厅、走廊、处室、操场、宿舍、食堂文化建设的构思无不张扬着学生个性,体现着怡情的育人功能。校园橱窗壁报、校报校刊、广播站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拓展了学生张扬个性的空间。(2)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寄宿学生缺少家庭的关爱,使其更渴望得到老师、同伴的关注,因此,在生活管理方面从小事上、细节上要着力营造“家”的氛围,以弥补家庭亲情的缺失。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