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娅

【关键词】 数学教学;“伪生活化”现象;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7—0054—01

所谓的“伪生活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生活化教学效果,教师把生活事例引入课堂中,但对“教学生活化”这一概念并没有准确认识,不加选择地引入生活事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严重违背了生活化教学目的。那幺,针对这种现象,如何应对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明确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明确了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等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阐述。这些阐述都体现了数学教学要生活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在于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掌握的知识。

二、正确认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含义

所谓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指的是在教学中,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熟悉的生活为切入点,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更好地融入到学习中,突显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生活化教学是以教师对学生深入了解为基点,使生活中的实践性教学和数学巧妙地融合,在提高各种数学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比如,态度、知识,全方位地衡量学习质量。

三、了解“伪生活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1. 缺少理论依据。在数学领域,生活教学逐渐普及,但在教育领域,至今未能实现统一的生活化理论依据。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理论依据缺少的限制,致使在教学中出现了“伪生活化”现象。从客观上而言,其中包含:概念的分析、教学引导等。第一,教育学者在生活认识上各抒己见,持各自观点,所以,在教学中产生了分歧。第二,在一些生活数学研究上,停留于形式化,过于理论化,在具体教学中未能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或者意见。

2. 态度认识的不足。在数学教学中,是否运用生活化教学与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教师是学生的直接引导人,也是教学内容的传播者,更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所以,教师的生活化认知程度与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 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之后,教师可以引入这样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果需要围成一个面积大于800平方米的停车场,应该怎样围?这属于开放式的教学情境,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2. 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学习也是枯燥的。特别是数学计算,学生更加不感兴趣。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将生活中的素材应用到课堂中,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3. 联系生活背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后,可让学生充当某些角色,如营业员、装潢工人、车间工人、调度员等,让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学着安排生活。如,学习了“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让学生当空调零件装配车间主任,合理安排各组人员的人数。

五、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经验

出现“伪生活化”教学的情况,多数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有关,因此,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经验,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教师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新的教育理念,还需要丰富生活经验,研究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实践证明,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伪生活化”现象的出现,进而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