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宇宗

【关键词】 课程;社团活动;合作意识;项目学习;创新动能;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5—0028—01

“学校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事件”,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教改聚焦于学校课程的构建,寻求突破。大多数学校致力于开发开设个性化、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开展了相应的社团活动,但仍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是:校本课程意识不浓,校本课程的形式化、运动化现象较为严重,课程实施效果欠佳,能真正给学生有所收获的并无多少。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规范,欠论证,少规划,缺精品,缺乏教育理论和教育哲学的指导。

以1+X课程为代表的融合式学校课程构建体系,在遵循学科精神的前提下,大胆改变课堂组织结构,创设项目化学习,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多元化评价的改革,逐步探索学校课程与社团活动的创新。儿童通过对艺术作品设计与制作的过程进行探索,有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混龄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缘于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组合成社团,具有混龄学习的天然优势。学生在团队中开展合作,进行人际互动,提高协同力,不仅为自己学习承担责任,同时也为其他同学的进步承担责任。在非同质性的群体中,学生更倾向将自己融合于其中,因此学习效果更好。例如“美丽来自手中”模块,小组成员在同一幅画里印上每个人的手形,学生不仅要专注于描绘自己的手形图样,而且要关注周围、前后同伴穿插的图样关系,儿童完成的色彩缤纷的画面,更重要的是在绘制画面过程中体验到承让、配合、补位、突破的意义,体味到画面角色与现实角色的相互印证转换,在教育意义上是更高层次上的丰富。

二、学科精神,发展学生艺术才华

学科精神是一门学科内在的逻辑,是本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最重要特点。美术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来创生艺术作品,形成艺术素养,教师要注意在课堂创设生活化场景,帮助学生将自己的主观体验和观察上升为思考与想象,再通过探究和演练将思考迁移到更广泛的情境中,激发灵感实现作品。例如“迷幻果蔬”模块,课中各小组学生将自己带来的果蔬摆置成不同的造型,然后进行常规的静物写生,而有的小组构思了果蔬巡游、秋天果园,学生们演绎出不同风格的故事画面,在更自由的空间想象。

三、项目学习,增进学生生活体验

学校课程和社团活动具有非系统性特征,体现着国家课程不具备的灵活性。教师的使命不单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使其终身受用。我们倡导的项目化学习,借鉴跨学科的有效学习模式,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时段完成一项闭合的项目工程。艺术和工程、思辨与探究、生活与实践等现代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感性和真实的情境中完成知识技能的积累,锻炼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发展特长提供可能。例如“生日蛋糕”模块,围绕“如何让孩子有与众不同的一天”展开活动设计,将生日纪念植入课堂,关照生活,记录生活。情景教学、实物教学、体验互动都是传统课堂中无法实现的,教室因精心创意而变得生动,教育因贴近真实而让学生充满激情和兴趣。

四、个性学习,催生学生创新动能

完善教师“TT”协力体制,每个社团都有2位以上的指导教师,社团规模一般30人左右,有助于对学生个性化学习从多角度、多层面开展指导。鼓励学生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大胆质疑,放手尝试,勇于改变,在发展才艺的同时,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意能力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新社会创造者。学校实施社团课程通常占用一下午,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可用,有的学生自主学习画画,有的学生合作构思创意。在自由开放课堂氛围中,在积极美好的心态下,在良好的师生互动间,学生描绘闪耀着艺术美感的画面,成就自己的新奇创意和创作梦想。

五、多元评价,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艺术教育和社团活动成果的评价应该改变应试测评思维,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进行多元评价,注重发展学生智能、技能和综合素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愈发相信,教育是慢的艺术,计量评价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学生通过一个周期的学习,都能按时参加集体活动,能提交活动成果报告或习作。汇报展时孩子们和指导教师共同策划,共同布置,展示了艺术社团逸彩飞扬的风采。结业仪式时学校给每个孩子回赠装裱后的作品,留存的是孩子们成长的印记,保持着教育的温度。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面向未来的创新课程,是寻求学校改革和深度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学科拓展”、“问题研究”、“实践体验”,可以实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课程与学生情感的联动,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对接。依据“校情”开设创新校本课程,并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更能实现对现有国家课程及课堂的延伸,从而在一种“大课程”视野下建设精品课程。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