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蓉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9—0038—01

在幼儿教育中,加强幼儿身体素质锻炼的同时,也需要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行训练,强化其心理素质,从而为幼儿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幼儿的心理健康情况受到社会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教师结合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状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一、教师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影响幼儿

幼儿的心理成长不仅需要直接性的心理教育,还与观察他人的结果有关。因此,教师应不断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加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影响幼儿,使其向教师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心理素质的目的。教师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是维护和强化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品质,用向上的心理引导幼儿。例如:在游戏过程中,两名幼儿因撞到一起发生争吵。此时,教师不适合板起面孔批评幼儿,而要以调节人员和活动组织者的身份调节两名幼儿的矛盾,促使幼儿在愉快的心情下重新进入游戏。可见,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情和放松的状态,以自身的心理素质作为幼儿的榜样,可使幼儿通过模仿教师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心理,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幼儿与教师接触的时间较长,若是教师能够以自身去引导和教育幼儿,可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二、积极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氛围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应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使幼儿在这个氛围中接受教育,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使心理同样得到健康成长。首先,应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物质氛围。优美而充满温馨的物质氛围,可以促使幼儿热爱生活,能够充实幼儿的日常生活,培养幼儿温润的性情,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能够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提高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幼儿的情感以及动手能力。幼儿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能使其在愉悦中获得心理健康发展。其次,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为幼儿营造的心理氛围,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心理氛围的主要内容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营造心理氛围需要教师做到:第一,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交流途径。教师与幼儿的良好交流,可拉近双方的距离,增加双方的了解;在交流过程中,幼儿可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关注,使幼儿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进而产生愉悦、安全的情绪。幼儿体验到的良好情绪,可以增加其对教师的信任和喜爱,进而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第二,发现并利用幼儿的优势。每个人身上都有优势,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幼儿的优势,激发出幼儿表现自己的欲望。幼儿成长期间,渴望得到关注、赞扬、认可,当教师赞扬和认可幼儿时,可使幼儿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能力,故而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这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三、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实施针对性辅导

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点,存在差异性,如:有的幼儿活泼开朗、有的幼儿胆小怯懦、有的擅长舞蹈、有的擅长唱歌等。在日常的教育中,教师要有耐心,认真观察并分析幼儿的行为,发现每一位幼儿的特点,了解每一位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情况,及时调整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针对幼儿的差异性实施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并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进而提升教育效率和效果。同时,对于存在心理障碍或是缺陷的幼儿,教师要进行跟踪教育,确保幼儿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且有效的解决,使其能够与其他幼儿一样接受教育,获得健康发展的机会。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四、与家长联合巩固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只有与家长联合巩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保证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首先,教师要帮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指导家长如何用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幼儿,形成家庭成员共同教育幼儿的氛围。其次,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性格。例如:父母不吵架,经常鼓励幼儿,且家庭环境中体现出敬老爱幼的温馨、和谐氛围,能够培养出善良、性情温厚的幼儿,使其乐观面对生活,减少幼儿对生活的抱怨以及不满情绪。家长面对生活积极乐观,幼儿也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进而形成良好的性格。因此,教师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巩固对幼儿的心理教育。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