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基

【关键词】 农村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027—01

当前,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中“五缺”现象非常突出:亲情缺“慰”、生活缺“助”、心理缺“疏”、学习缺“导、安全缺“护”。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调查,认真研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研究家校共育策略,进而教育好每一位学生。

一、面对监管不力,应该多一些深入了解

由于农村家庭父母亲外出打工,孩子监管不力的现象已经成为常态。祖辈监护人哪怕多幺“精心”,但岁数上的高龄,方法上的简单粗糙,形式上的随意、散乱和放任等,换来的只是孩子成绩的每况愈下和教育的捉襟见肘。

笔者班里的一个男生,父母亲双双到外地打工,由年迈的奶奶照管,因为监护不严,加之他自身任性、不服管教,于是变得喜欢打架、旷课,成绩几乎门门不及格,有的甚至是零分。最糟糕的是他不信任任何人,甚至对老师也不信任,喜欢和老师对着干,成为学校里的“霸王”。

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通过微信和他在远方的妈妈进行了深入交流:原来他的爸爸给孩子小时候的很多“许诺”都没有兑现,所以渐渐地,他不信任任何人。唯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对症下药。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些“沟沟壑壑”,教师的责任就在于从一些特殊的渠道发现他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并俯下身去,改进细节,找出最好的、最适宜的应对方式和方法。

二、面对亲情缺位,应该多一些对症下药

在农村,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家次数少,和孩子沟通少。电话里除了问问“身体怎幺样”“这次考试怎幺样”等话题外,再无其他情感呵护的缺席使孩子心理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个孩子究竟在家庭中做了多长时间的作业,家长是否又给布置了额外的作业,孩子在家中究竟在干什幺?看似学生的家庭作业都完成了,错误率较低甚至全对,但是否有抄袭现象?孩子在家和在学校说的话是否一致……类似的问题都需要沟通,都需要家校之间经常联系,需要学校和家长合作共育,找到可以改变和突破的渠道和方法。

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都应该少一些整齐划一,多一些对症下药。比如,可以通过打电话、微信交流、QQ留言等方式进行“点对点、一对一”的沟通,做到针对性、个性化、便捷性,还可以把“教子有方好经验”“诚实守信好习惯”“他山之石金点子”等,在微信群中大力宣传,实现信息同步和资源共享,促使家校沟通趋于及时、高效、便捷。

三、面对碰撞摩擦,应该多一些儿童视角

一部分农村家长,由于自身不能辅导学生学习,但为了升学等,就不顾孩子的感受请家教、买试卷、参加奥数班……当家长不顾孩子的感受强行“闯入”孩子的心灵和情感世界时,无论出发点多幺正确,换来的只是孩子的逆反、家长的“恨铁不成钢”心情和家校间的沟通不畅。

有一个孩子很喜欢画画,有一定的绘画天分,但家长以耽误语数英学习为由,不让孩子学画,认为“画得好,能帮助他考上好大学吗?”还盲目地给孩子报了奥数、英语、作文等补习班,丝毫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另一个家长认为自己的女儿绝对不能和任何男孩子接触,为此他随意搜身,随意查看孩子的抽屉,私自拆孩子的信件,偷看日记和电子邮件,甚至采用欺骗、胁迫、引诱等方式要求孩子说出内心并不愿意被他人知道的秘密……

面对这些现象,家长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当孩子们因为某个爱好想去尝试,当孩子把日记本视为不许别人染指的珍宝,并用“锁”勾画出他人不可随意进入的内心世界的“警戒线”时,我们不能横加指责、窥探和干涉,而是将心比心,从孩子的立场出发,找到一种更好的、更加温润灵活的方式去接触孩子,和孩子沟通交流。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面对每一位学生时都应该俯下身子,关注其内心,以此找到可以突破和改进的地方,打造和谐、高效的教育新时空,并让孩子们在高效的家校共育中得到提升,让其身心健康发展,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

(本文系2018年度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WW[2018]GH044)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