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创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教学;安全意识;规则意识;避险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6—0180—01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学校除了要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还要进行安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还要学会怎样保护好自己的本领。如何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校园安全教育的实效性,让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浅谈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如笔者在讲“心中的规则”一课时,主要设计了以下题目:在校园里应遵守哪些安全规则?为什幺?在家里应遵守哪些安全规则?为什幺?在校外应遵守哪些安全规则?为什幺?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播放一些意外事故的视频,出其不意地将学生的思路拉到安全防范上。然后为学生讲解安全意识不强所产生的隐患,使学生明白只有每个人都能时时处处遵守安全规则,才有可能避免一些不安全行为。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活动。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让学生在加强自我安全意识的同时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并时刻谨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远离伤害,健康成长。

二、培养学生的避灾避险意识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要保护自己,需要掌握一定的险境逃生技能,而这些技能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课程资源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避灾避险意识,在交通、食品、防火、防水和用电安全等方面提高学生避灾避险的本领。比如在食品方面,笔者在上“依法治国”这一课时联系三鹿奶粉、瘦肉精等事件,联系生活中众多的“三无”食品、垃圾食品,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又如在地震安全防护方面,利用“珍爱生命”等学习活动,播放实况录像——汶川大地震。学生通过观看地震中自救与救助他人的场面,了解到灾难与死亡是生命里的一部分,并认识到掌握避灾避险本领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印度洋海啸中一名学生通过自己学到的安全急救知识挽救了上百人的生命;在汶川地震中史上最牛的学校无一伤亡。在灾难面前,只有学会避灾避险,生命才能得以延续。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演习、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探究等方式,并结合实例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避险知识,从而让他们学习掌握避灾避险的本领。

三、利用教学中的事件,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

瓦西留克曾说:“人,永远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体验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产生危机的那些生活环境和变化。谁也不可能代替他这样做,就像最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代替自己的学生去理解所讲的内容一样。”正如瓦西留克所言,学生安全意识的树立最重要的是自己亲自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有安全保障的活动让学生亲身获得这种体验。学生获得这种体验后能够进行自我反省并提升安全保护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故意制造一些小的突发事件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例如酒精灯被打翻,导致桌子着火,引出用湿毛巾灭火的知识。学生关于这种体验可以说是深刻的,当然影响也是深远的。另外,还可以在课程中补充一些相应的防火自救知识。例如,在自己身陷火灾的情况下,第一反应就是千万不要惊慌,要立刻冷静下来,想办法逃离火场。逃生时尽量采取自救保护的措施,比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被呛到而昏迷、用湿衣物包裹身体防止被火烧伤等。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难以预料的,一念之差就有发生安全事故的危险。学生身边隐藏的不安全因素,我们不可能预料到什幺时候会爆发,因此我们能为学生考虑到的不安全因素是很有限的。学生只有提高自身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才能尽量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从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维护安全、尊重生命及学会避险的重要性,并了解到生命的珍贵。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不仅要寻找教学内容中的资源,而且还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在逐步提高自身生命教育能力的同时,使生命教育之花盛开在课堂上。要怀着强烈的生命意识理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生命教育,让孩子们远离伤害,健康成长。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安全教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讲大道理。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