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元

(皋兰县泥湾小学,甘肃 皋兰730200)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尤其相遇问题,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好、实际操作能力强,把相遇问题解决得游刃有余;一部分学生学得一塌糊涂,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联系生活实际是个较好的举措。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问题的引出

在组织学生复习了应用题的类型、解决问题的步骤、常见的数量关系后,笔者出示下题:两列火车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笔者先让学生分析已知条件是什幺?求什幺?学生回答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做这种类型题的依据是什幺?学生回答:路程=时间×速度。简单小结之后,将学生得出的结论完整地写出来:相遇时间×速度=路程。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把这道题改编成一道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事实上,学生的课后作业千奇百怪:时间×路程=速度,速度÷时间=路程。显然,与笔者的预期相差太远。笔者反复研讨之后发现,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学生对“速度”、“路程”、“时间”的概念模糊,对题中的关键词把握不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决定从实践活动中重温这一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思考

现实告诉我们:学生存在很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学习的主人。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要从“主讲者”向“组织者”转变,从“复制者”向“促进者”转变,从“独奏者”向“伴奏者”转变。以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问题,真正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教学改革真正落实到平时每一堂课的教学中。为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

1.打破格局,创新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诱发学生的探讨精神,通过探讨去发现真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应用题时,不能只注重分析数量关系、归纳题型特点,甚至清楚某一类型应用题的解决方法,而是要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讨论,使他们具有质疑解惑的能力。

2.运用比较,梳理问题。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应用题教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比较法,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明确它们的相互关系,可使各个零碎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比较中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得到开拓,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防止知识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创设情境,解决问题。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有了一个自己参与合作的平台,所以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简明生动的生活情境,可以突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加之学生亲身实践,更能准确理解题意、创新解题思路、合理准确地解决问题,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总之,小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长期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因此,教师要总结自己以前的教学经验和对教学方式的思考,使得应用题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