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第二中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讲究实效、提高效率,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追寻增效、提质的好方法。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矛盾。教师对新课标、新理念理解不透彻,教学时依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仅仅在教学内容上有了增加。与此同时,教师忽视了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没有结合社会热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仅仅是就教材教教材,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了矛盾。

2.旧的学习方式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矛盾。升入初中,学生的课程内容增多、学习的范围扩宽,学习的负担也必然加重了。此时,如果依旧沿袭小学的学习方式,就会让学生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也就是说旧的学习方式不是很匹配新内容的学习,由此出现矛盾。

3.“被告知”与独立思考之间存在矛盾。在小学,由于学生年龄小,教师往往会领着学生去学习,这就使学生养成了一种“被告知”的习惯。然而,进入初中,由于所学课程的增加,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学透所有科目,学生就必须主动思考。这就使原来“被告知”的习惯与如今需要独立思考之间产生了矛盾。

二、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教师要研读新课标、新理念,真正掌握其精髓,并将之真正落实于教学实践中。新课标、新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适合成长在新社会中的学生,同时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因此,研读新课标、新理念,真正掌握其精髓至关重要。只有真正掌握其精髓,才有可能将之真正落实于教学实践中,进而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比如,新课标要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知识面宽、视野开阔,尤其进入初中,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如果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必然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而如果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随性发展也是不行的。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数学的创造过程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没有独立思考是学不好数学的。那幺,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呢?笔者是这样做的:在初一开学的第一天,邀请成功升入高一的哥哥姐姐现身说法,让他们从自身的学习经验出发,告诉弟弟妹妹们要学好初中的课程必须动脑思考,让学生从心理上重视独立思考。之后,每讲解一个数学定理之前,笔者都引导学生先去猜测、质疑这个数学定理对不对,并自己列举几个例子试一试。显然,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升的过程。除此之外,每一章节学习完后,笔者都要求学生想一想: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还能知道什幺知识,或者能够得出什幺结论,或者结合自己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哪些问题。显然,长此以往,独立思考就会成为一种习惯,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种必然结果。

3.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小学数学内容较为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理解并掌握。而到了初中,随着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加,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想象能力、思维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改变小学的学习方式,善于思考,学会归纳总结,逐渐建立知识体系。比如,在初中利用“错题本”积累错题就非常必要。通过分析错题,不仅仅能防止下次犯同样的错误,最主要的是明白了为什幺错,解决思维以及知识理解偏差的问题。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既要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又要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只有两者都得到提高,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因此,教师不仅要分析自己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还要研究新理念、新思想,同时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除此之外,还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顺利实现从小学学习到中学学习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