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晨 童青芸

【摘要】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关键构成要素,是教室各主体共有的愿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对班级文化起引领作用。朱永新在《新教育》中倡导以文化为教室立魂,缔造完美教室,让师幼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基于此,文章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主题,从班级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幼儿园完美教室班级文化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完美教室;班级文化;建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1—0041—03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一书中提出了“缔造完美教室”的理念。他指出,教室是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对幼儿成长有极大影响,所以要注重对完美教室班级文化的打造。完美教室利用班级文化的丰富营养,师生共同经历美好事物而成长,最终形成有个性特质的教室文化,这一过程,即完美教室文化建构的过程。下面,笔者从班级文化建构出发具体阐述幼儿园完美教室班级文化建构的策略。

一、班级精神文化建构

1.要树立教室的共同愿景和价值取向。完美教室是一个成长的共同体,共同愿景是共同体成员(教师、幼儿、家长)凝聚起来的一种强烈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美好的目标朝向。教师是完美教室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在开学初就要对建构的班级文化进行酝酿和构想。待师幼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抓住合适的时机,和幼儿、家长共同讨论,使之变成一种共同的目标朝向,形成班级愿景。如以“和合美美”为班级愿景和价值追求的教室,其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就体现出:(1)“和”:和谐的四种关系(师师、师幼、亲子、幼儿同伴关系);(2)“合”:教室的主体间形成合力,拧成一股绳,形成成长共同体;(3)“美美”:一是个体美,分别体现在教师美、幼儿美、家长美。教师美具体体现在以教育者的使命和热情创造职业的幸福;幼儿美具体体现在成为富有个性、完整发展的人;家长美具体体现在发挥特长和资源优势,参与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二是集体美,展现班级特色与班风班貌,形成班级独特的个性特点和文化。这一集体愿景和目标朝向能在共同体中产生集体认同和归属,形成深深的凝聚力。

2.在动态中生成班级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一种理想的、抽象的文化符号,只有将精神文化建设转向对环境的“人化”过程,才能最大化地实现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室主体要在动态中生成,还要丰富和创造班级的精神文化,如在“和合美美”班级文化建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管是教师、幼儿还是家长,都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主人翁”意识很快被补充进“合”的价值追求中,以此提醒教室的每个人都要发挥主人翁意识,以产生共同体效力。再如为班级命名,如“花草班”认为幼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像种子、像花儿、草儿一样充满生机和力量,更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且花期不同,作为园丁的成人要精心养育,守望花草。由此可以看出,精神文化的建构不是静态的,而是在教育实践中把握班级个性特点动态形成的。

3.基于园所文化建构精神文化。幼儿园的文化理念和背景是建构班级精神文化的基础。只有将班级精神文化融入园所文化中,才能有效支撑班级文化建设。如,在以“幼儿为本、兴趣至上”的园所文化背景下建构班级精神文化,强调以“幼儿为中心”,要求充分尊重幼儿的生命需要和兴趣。在此基础上建构形成的教室文化,必定崇尚幼儿的创造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此外,班级作为幼儿园的基本单位,在受幼儿园文化引领的同时,丰富且独特的教室精神文化也将带动幼儿园的文化建设。

二、班级环境文化建构

完美教室班级环境文化建设提倡教室环境应该有丰富度、自由度和温度[1],这对应了班级环境文化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班级心理氛围应有的文化要求。

1.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以幼儿为本。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物化表现,是一种“人化”的环境,同时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体现着“化人”的作用。完美教室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要坚持幼儿为本的价值立场,关注幼儿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幼儿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强调幼儿与环境的互动。物质环境创设要围绕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区角创设、墙面环境、走廊环境、空间吊饰等,激发幼儿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要基于真实的情景引发幼儿在环境中的主动学习。比如,春季可创设班级种植区,请幼儿讨论、寻找种植的材料和工具,探索种植步骤和流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再如,教室的墙面环境要从幼儿视角从发,表达幼儿的想法,体现幼儿的思维过程,展示师幼共同创造留下的痕迹。另外,完美教室班级物质环境应彰显班级个性和特色,如以书香班级为特色的物质文化建设,就要精心挑选适合幼儿年龄段的绘本图书打造温馨的阅读角,创设“绘本+”五大领域的教室大阅读环境,并利用图书漂流让阅读走进家庭等。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把握育人本质。班级制度文化反映的是一定的准则和规范,制度文化的建设要围绕教室主体之间平等、尊重的关系而建立,应使教室各主体自觉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2]。

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管是一日生活制度的建立,还是运动、游戏等各项具体规则与要求的确定,都要真切地关注幼儿感受和需求,最终帮助幼儿掌握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如入园、盥洗等过渡环节要注重培养礼仪礼貌、排队等候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幼儿对社会规则的理解能力。如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应看到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此时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就很有必要。此外,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也能影响和规范教室主体的行为,良好的班级氛围能传递出哪些行为被集体鼓励,哪些行为被集体拒绝,它像一只无形的手调控着教室主体的行为。同时,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幼儿参与班级规则的制订,如师幼共同讨论班级公约,幼儿分小组进行自主管理等。还有,适合本班的教师团队制度、家园合作制度也是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每学期开学都应在家长会上商讨家园制度,调动家长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家园合力的效力。通过以上方式形成的制度文化,一旦形成并稳定下来将影响教室主体的思想和言行,并最终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3.心理环境要重点打造互信互爱的氛围。班级心理环境显现的是班级的心理氛围和教室主体间的关系状态。班级的心理氛围对幼儿自我意识、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建立在信任和爱基础之上的班级心理氛围才能促使幼儿完整的自我意识、人格及社会性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幼儿所呈现出的自信、自主、个性、创造性的存在状态也是对以爱与信任、以生命关怀为基础的班级心理环境的自然反馈和最佳诠释。打造互信互爱心理氛围的方法有:(1)从整体上来讲,班级心理环境的建设要以人文关怀为基础,在爱与信任基础上打造自主、自由、无惧、愉悦的班级心理环境,让幼儿觉得被接纳和被爱,从而敢于表现真实的自己。(2)对幼儿要有积极的期望与鼓励,教师可以正面的、积极的态度和期望告知幼儿“可以做什幺”,这种对幼儿的信任有助于幼儿改善自我认知,促进其社会性发展。(3)注重教室主体间的关系状态与人际氛围。在班级心理环境的浸润下,每个个体得以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室也因此成为师幼精神的家园和幸福生活的源泉。

三、班级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属于动态的文化,是班级精神和价值的表现形式,也是班级作风、精神面貌和人际关系的体现[3]。

1.让班本课程成为班级行为文化的核心。班本课程是教室重要的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得以真正产生和丰富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朱永新教授说:“教室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因而教师应将卓越的班本课程建构作为核心任务,以课程为载体推动班级文化建构,不断挖掘教育规律,通过改变自身来影响幼儿和家长,以此引导班级文化和幼儿文化对未来的适应与超越[4]。首先,教师要珍视一日生活的价值,关注幼儿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将班本课程渗透于幼儿学习、运动、游戏、生活中。其次,班本课程开发中要注重幼儿亲身体验和感知,支持幼儿的动手操作与探索,培养幼儿好奇、专注、合作、创造等终身受用的良好品质。再次,班本课程要聚焦幼儿生活中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支持幼儿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升综合能力和素养。最后,卓越的班本课程也能极大地鼓励家长的参与入。如在以情感体验和表达为主的毕业课程中,可建构以“感悟成长、收藏记忆、畅想未来”为主线的班本课程,家长回顾幼儿三年幼儿园生活,并制作成长册,和幼儿一起书写送给园长及老师的一封信,自觉参与到毕业课程设计中。

2.要学会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一间教室的尺度应该是无限容量大,汇聚所有美好的事物。完美教室班级文化建设不仅要关注教室内的人和事物,还要向外衔接,利用幼儿园环境、家长、社区等多位一体的资源,扩大教室的广度和深度,确保课程与社会生活的链接,提升幼儿的经验水平。如可利用幼儿园资源开展和时令季节有关的主题课程,包括种植节、采摘节、泼水节等;还可以调动家长资源、发挥家长专业特长形成各类家园合作课程,如家乡小吃制作、花艺体验、茶文化体验课程等;还可以充分挖掘社区、地方风俗等资源形成各类特色的课程资源体系,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完美教室班级文化建构中,要将班级愿景、以幼儿为中心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氛围、班本课程、班级文化等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有个性特质的教室文化,以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亚敏,刘娟.缔造完美教室——小学版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第一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21.

[2]周文婕.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31.

[3]徐文静.基于“关爱”的幼儿园小班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实践研究[D].长春:延边大学,2016:34.

[4]王继华.教育新文化释要[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7(10):26-31.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