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思杭

【摘要】童话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优化童话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育学生的表达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简要分析了当前小学童话教学的现状,提出优化童话教学的三种策略,即朗读体验、以问促学、聚焦表达,并结合教学实践具体分析三种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从而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现状分析;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4—0033—04

童话是儿童文学常见体裁之一,其语言通俗生动,想象丰富奇特,情节曲折离奇,意蕴深刻悠远,深受儿童喜爱。童话对儿童心灵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作用。童话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滋润心灵、启迪智慧,从而有助于塑造儿童形成健康人格。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编的童话文本达53篇,占教材文本的17%左右,由此可见,无论是对儿童的个体成长,还是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童话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目前,小学童话课堂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以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教学目标定位模糊,背离了童话故事的审美功能。不少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会写生字等识字写字目标上。教师热衷于对童话故事情节条分缕析,咬定“道理”不放松,让学生死记硬背童话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习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分析童话故事,没有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二是教学方法不当,不利于发挥童话故事的教学价值。在童话阅读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重视少读多问,随意或局部肢解文本,存在碎片化阅读绘本的现象;不少教师重在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而忽略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时是被动接受,不少学生在理解知识后无法用正确、规范、具有连贯性和条理性的语言来表达感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2022年版新课标”)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中强调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他人交流。”[1]对于童话作品教学,教师可依据童话故事的文体特点,准确把握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走进童话的神圣殿堂,挖掘童话作品的美好意蕴,让阅读、思维与表达有机融合、同步提升。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一线教学经验,提出童话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注重朗读体验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信息吸收和认知输入。对于阅读文学作品,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提出,要以“文学的姿势”来“接纳作者虚构的世界,并浸润其中,享受阅读的过程和乐趣”“感知由文字、声音唤起的形象和情感”[2]。王荣生教授的论述为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提供了理论视角,指明了教学方向。那幺,在小学童话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的阅读实践,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感受童话故事的魅力呢?

1.在入境朗读中品析语言特色,感受语言美。品味童话故事的语言之美是童话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编的童话故事语言都富有特色,或具有韵律美、音乐美,或充满动感美、色彩美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融入所创设的情境,用朗读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比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运用“蹲着”“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等细节描写青蛙,使青蛙外表和神气十足的样子跃然纸上。

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这类语句,引导学生把这类语句标划出来,在交流感悟中聚焦童话形象,在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或分组朗读等多种形式的入境朗读中揣摩语言特色,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美。

2.在比较细读中感悟叙事特点,感知结构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编的童话故事大量使用“三段式”叙事结构,即类似情节反复出现了三次或多次。“比较细读”可引导学生比较“三段式”叙事结构的童话故事与其他文体在叙事结构上的异同,从而领略“三段式”叙事结构的独特魅力。

例如,教师可带领学生比较阅读童话故事与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隐含着讽喻意义,其故事情节相对简短,而童话故事里的语言表达通俗生动、人物形象鲜活逼真、故事情节精彩离奇,较为吸引读者。以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一课为例,教学时,可比较细读童话故事“大象的耳朵”与寓言故事“亡羊补牢”,教师指引学生阅读这两篇同样是与“(劝)说”有关的故事。阅读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中思考:“如果‘大象的耳朵一文中只写一种动物对大象提了建议,大象就马上做回了自己,这样写好不好?为什幺?”运用比较细读的方法,学生可深入理解童话故事三段式的叙事结构特点,了解故事的脉络,进一步感知“三段式”故事的结构美。

3.在认真品读中实现情感共鸣,体味意蕴美。统编版教材选编的童话文本十分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原则,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知人物形象,体味文学意蕴。二年级上册“雪孩子”是一篇以连环画形式出现的童话故事。教学本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紧扣“他一边喊,一边向小白兔家奔去”“他已经化成水了”“(他)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等重点语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引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学习这篇文章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学生领悟小白兔失去了雪孩子的悲痛之情,以及雪孩子身上展现出舍己救人的心灵之美。

二、运用以问促学

思维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和关键维度。童话故事运用想象和幻想等手法塑造形象、映射生活,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有诸多优势。教师应对学生开展思维能力训练,从现实情况出发,遵循思维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语文思维,提升儿童的思维水平,提高深度思考能力。

1.创设驱动性问题,激起思维之浪。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创设驱动性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思维能力[3]。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为什幺说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为了好朋友、纸船和风筝又是怎样让松鼠和小熊重归于好的”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学生主动探寻文字背后的秘密,发现松鼠漂流的纸船和小熊放飞的风筝都满载了它们彼此之间的问候、美好的祝福和相互的谅解。创设驱动性问题情境可激发学习欲望,引发学生进入深度分析思考的思维状态,有效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拓展主题性探究,绽放思维之花。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的重点,童话文本教学也是如此。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童话故事“雪孩子”之后,可布置“你认为可爱的雪孩子还会回来吗”这一主题性拓展探究任务,让学生在课后采取自主探索、与同伴合作、请家长指导等方式,激发探究兴趣,形成探究性见解。课堂反馈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雪融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云变成雨和雪”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乐趣和探究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教师以“如果雪孩子回来了,你想对它说些什幺”为题,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并有创意地表达想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很有益处。

3.发掘思辨性资源,散发思维之光。教育家杜威指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唯一直接的途径,就是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之中。”因此,教师要做思辨性阅读的积极推进者,在教学中发掘童话文本里的思辨性资源,对童话蕴含的哲理进行科学、合理、有个性、有思辨色彩地思考分析,让隐含的思维变得显性化、可视化。

例如,《小马过河》是一篇篇幅较长、富有思辨力、蕴含深刻哲理的经典童话,对低年级学生来讲,理解课文有困难。笔者在教学该课时,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展开教学。首先,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一试,是不行的”,采取品析故事、表演朗读等方式,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独立思考,从实践中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结合课文精美的插图,引导学生讨论:“河流的同一处,为什幺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得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抓住老牛和松鼠的对话和身高展开对比阅读,使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最后,引入宋代大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导学生围绕“同一事物,为什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各抒己见。

教师要善于发掘思辨性资源,让学生徜徉在思辨性阅读的海洋里。学生的脑海里不断产生思维之光,加深理解童话故事的生动情节和深刻内涵,同时,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言语水平也得到同步发展,这就是经典童话故事的教育教学的价值所在。

三、聚焦输出与表达

表达是语文学习的自主输出和表现形式。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童话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童话语言,传承童话的用词表意、结构特点、写作手法等,找准读与讲、读与写的结合点,助力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推动语用表达向深度发展。

1.以读促讲,让童话讲述更精彩。2022年版新课标在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目标的第2条指出:“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4]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梗概,创设讲好童话故事的语境,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时,教师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入手,关注课后第一道思考题:“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尝试用简单的词语概括蜘蛛开了一家什幺店、分别来了哪些顾客、这些顾客的需求是什幺、开店的结果怎样,据此形成板书;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讲述其中一个片段;接着,提升难度,根据课后梳理的蜘蛛开店的示意图,较完整地讲述整个故事;最后,师生围绕“是否把故事讲生动了”进行互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文本,让学生明晰文章的结构,构思口语表达的内容,提高学生从阅读故事到讲述故事的转换能力,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越来越精彩。

2.以读促写,让童话表达更生动。着名特级教师管建刚认为,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读为写服务,内容理解是基础工作,理解写作上的奥秘才是重点工作”。因此,教师要基于儿童视角,品读童话语言,感悟文本表达特点,采用仿写、改写、续写、创编童话故事等方式,激活童话思维,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模仿是学生获得能力和技巧的重要学习方式。童话故事是学生学习仿写的天然范本,指导学生学写童话要从模仿经典的童话故事起步。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可采用朗读和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巨人修建围墙后巨人是否幸福,对比巨人在砌围墙后与拆围墙后的花园以及巨人砌围墙与拆围墙后的态度等,感悟作者叙述故事的方法。课后,教师让学生尝试运用对比的写法编写一个童话故事的片段,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创编童话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深入阅读童话故事为基础,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发挥独特的想象,用童话的方式建构书面语言。如,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虽然在课后安排了一道语言文字运用的练习题,文中只是简述了奶奶给主人公王葆讲了几个关于宝葫芦的故事,并没有可模仿或借鉴的较为详尽的故事情节。笔者在教学本课时,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梳理叙事结构;再细读课文思考王葆为什幺想得到一个宝葫芦;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原着,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故事情节,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间的真善美,再结合自身实际创编童话,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想象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作水平。

总之,童话是小学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视当前童话课堂教学现状,积极探索“朗读体验”“以问促学”“聚焦表达”三种实施策略,培植童话阅读、思维与表达能力,切实优化童话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06):36-37.

[3]黄元虎.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童话类习作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22(03):14-16.

(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童话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KCA2022196)

编辑:宋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