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儒

〔关键词〕 新课改;教师;备课;要求

〔中图分类号〕 G423.04〔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0—0046—01

新课程改革将彻底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改变旧的教育理念,改变教材繁难偏旧的现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以及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等。但新课程改革的所有要求都标示着一个信息:学生是主体,课堂是学堂。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教师的日常备课工作提出了更精细、更严格的要求。

一、教师要深备教材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新课程下的教材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为教师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的备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研读教材是创新教学的必要前提。新课改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教师是教材的解读者、实践者。因此,教师对教材要细心研读,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加工和创造,要敢于把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时代发展的特点融入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另外,教师还要发展教材,改变“以本为本”的现象,必要时对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顺序进行整合,以新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灵活变通地讲解教材内容,并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丰富的材料,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完善、发展教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师要备透学生

了解真实的学情,为学生找准切实的学习起点,这对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至关重要。从教学实践来看,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都不同,教师就要正确认识学生,在备课时作出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如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与即将学习的知识有关的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多少,达到了什幺程度,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教师都要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除此之外,要从教育心理学的层面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生活环境状况了解学生,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的情况中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教学的重点、难点恰当地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才有可能在备课中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优等生带动后进生,使全体同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全体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教师要备好教法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教师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新课改要求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能够综合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激活学生思维。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应和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要备好学法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是一个长期困扰着教师的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课堂教学中没有落实学法指导,大量的机械灌输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正如古谚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专家教授认为:“学生是一个个体概念,是因人而异的,对学法不能强求一致”。学习方法要根据学生特点、课堂类型、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来选择。正所谓“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要把握好时机,提高学法指导的层次性,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发展、创新学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逐步实现“我要学”、“我会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

五、教师要备活过程

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倡导民主教学,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层面上,即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教学过程的设置还要注意尽可能地保持教学环节的贯通性和科学性。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