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彬彬

〔关键词〕 民间舞蹈;裕固族;民间文化;表现内容;动

态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2—0058—02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民间文化和民间风俗。各个民族因所处地域、宗教信仰、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其民间舞蹈也各具特色,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着各自的表现形式和动态特征。甘肃省少数民族的舞蹈品种虽然稀少,但却风格迥异。作为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的裕固族拥有着独特的民间风俗文化,并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下面,笔者就从裕固族的历史概况及民间文化等方面来对其舞蹈的表现内容和动态特征进行分析。

一、裕固族历史概况

裕固族历史悠久,但人口稀少。其主要分布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及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等地。

对于裕固族的族源,中外学者尚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裕固族溯源于我国古代的北方民族——回鹘,与维吾尔族有共同的族源。另一种观点认为,裕固族的族源并非仅有古代回鹘,古代蒙古人也是裕固族族源之一。

裕固族至今使用三种语言:1.肃南西部地区居住的裕固族人使用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2.肃南东部地区居住的裕固族人使用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3.汉语是东、西两部分裕固族人同其他兄弟民族进行交流的共同语言。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全民族通用汉字,而少数宗教人士则习惯用藏文。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 据史籍记载,在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之为“黄头回鹘”;在明代,被称之为“撒里畏兀儿”;在清代,则被称之为“西喇古尔黄番”。这些称谓都与中国古代的回纥、回鹘、突厥民族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建立以后,其才被称之为裕固族。

二、裕固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内容

裕固族历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从古至今一直彰显着独特的魅力,这从其传统服饰就可见一斑。裕固族传统服饰图案美丽,色彩鲜艳,被打上了深重的民族文化烙印。裕固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内容和动态特征则与其民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裕固族的传统民间舞蹈主要包括集体舞、双人舞、男女独舞、马上舞等,在敦煌莫高窟和新疆的拜城克孜尔千佛洞中则留有其古代舞蹈形式的壁画。

1.劳动舞蹈。裕固族文化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游牧生活有关,而劳动则成为其舞蹈的重要表现内容。裕固族先民们居住的地区属于半干旱森林草原气候带与内陆沙漠气候区。历史上,他们过着游牧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在其民间舞蹈中则展现出很多牧区生产劳动时的场景。如,舞蹈“英那刀古拉”(裕固语意为“劳动舞”),广泛流传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各村寨,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裕固族勤劳、朴实的民族性格。舞蹈大量模仿生产和生活动作,如,剪羊毛、捻毛线、织羯子、擀毡及割草等,每一动作都源于他们的现实生活。男女双人舞则主要是表现生活、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某些场面,如,打猎、挤奶等。跳至欢快处,舞者则进行飞快的旋转(裕固族老人称其为旋转舞);舞至缓慢处,观者则以优美动听的歌声唱和,表演时男女人数相等。

2.欢庆舞蹈。欢庆舞蹈是一种在裕固族流传较广的集体舞,其形式多种多样,常表现欢庆丰收、喜迎节日、婚礼、狩猎、宫廷饮宴、战争、宗教活动及朋友相聚的内容。主要用鼓乐和歌声来伴舞。表演形式一般多为男女老幼排队或转大圈而跳,中间置以篝火和猎物,在鼓声和歌声的伴奏下起舞。其节奏分明,往往由弱渐强,或快或慢,或轻或重,佐以“啦、喽、依吆”的集体呼号声,从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其中,表现婚礼的舞蹈属欢庆舞中的一种。裕固族婚俗十分独特,新娘在出嫁时要按照习俗带头面,因此在舞蹈中会出现迎亲的场面和带头面的场景。如,舞蹈《迎亲路上》,就是按照裕固族婚礼习俗创作的。

3.宗教舞。裕固族文化的形成与裕固族先人对于宗教信奉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裕固族在历史上先后信奉过萨满教、摩尼教,现信奉藏传佛教,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宗教舞蹈,在宗教活动中亦出现了以舞传教、以舞施教的场景。如,舞蹈“查玛”就是裕固族与藏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其于16世纪后半叶随同格鲁派(黄教)藏传佛教传入,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且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它是一种以演绎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其中人物繁多,形态各异,分“大查玛”(主要神祗)和“小查玛”(泛指鸟兽及侍从)两大部分,有殿堂舞、米扩佛传舞、寺院舞、大场舞四种表演形式,独舞、双人舞、多人舞、群舞一应俱全,亦可穿插即兴表演。其表演程式化、规范化,舞蹈语汇的运用多以人物的个性划分,一般是“大查玛”动作沉毅坚定,庄重徐缓;“小查玛”动作乖巧多变,灵活敏捷。表演时二者相互映衬,各具特色。如,阎王舞动作粗犷彪悍,举手投足都极富雕塑性;鹿神舞动作矫健奔放富有气势;骷髅舞动作灵活洒脱,时而随鼓声奔跑跳跃,时而故作威风状进行戏谑表演,舞者身体的起伏、头部的昂垂、手臂的绕动、舞步的踏跳等都配合默契,富有韵味。“查玛”舞在裕固族地区流传十分广泛,1958年以前,当地每年宗教节日时都会表演。其舞蹈形式影响甚广,至今仍在裕固族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教学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护法舞”是藏传佛教乐舞“羌姆”在裕固族地区的演变形式。随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势力扩展到甘肃广大藏区及其邻近的土族、裕固族聚居地区后,作为宣扬教义教规的乐舞“羌姆”也进入了裕固族寺院,被称为“护法舞”,其通常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六月初六举行的各种宗教祭祀仪式上进行表演。舞者20余人,头戴牛、马、鹿、乌鸦、喜鹊、鹰、骷髅等12种神灵面具,手持法器,在鼓、钹、海螺、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庄重起舞。其中,牛、马作为主神,动作庄重缓慢;鹰、鹿动作激烈;骷髅动作轻巧灵活。

4.技术性舞蹈。技术性舞蹈多以男女独舞为主,以腾跳见长。表演之前,舞者先跪向观众,用本民族的赞词致敬,然后开舞。舞者时而下蹲,从背后反手叉腰,以矮步朝后急退;时而连续向空中单脚腾跳,轻捷如燕,基本上保留了裕固族舞蹈古老的腾跳形式。由于动作激烈,力度强劲,舞者常汗流浃背。这种舞蹈主要表现舞者的技术与能力,多由专业性较强的民间艺人表演完成。

三、裕固族民间舞蹈的动态特征

裕固族与藏族、蒙古族多有交往,其文化受到了藏文化、蒙古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其民间舞蹈既有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某些特点,也有藏族民间舞蹈的成分,可谓是裕固族民间文化的集中体现:一是能歌善舞,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二是同藏族舞蹈一样,舞者膝关节松弛,富有弹性和韧性,在做动律时要求膝关节做重拍向上的屈伸,如,屈伸动律与拖步等;三是具有蒙古族舞蹈粗犷、豪迈、典雅的特点,男性动作刚健有力,女性动作柔美灵活,也擅长用腕、肩、臂做动作,马步动作基本跟蒙古族相同,都是来自于游牧生活中对骑马姿势的模仿,常用走马步、跑马步、摇篮马步等,并且也常用蒙古族的点步、错步等步伐。而裕固族民间舞蹈的动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动律。上下动律,以上身腰为轴,以腰部发力做上下动律轻微摇摆,要注意的是胯不动,头部根据上身动律做相顺势呼应的左右摆头。此动律基本贯穿于裕固族舞蹈的所有动作中。根据动作大小、起伏的不同,动律的大小也会有所不同。做步伐时的基本动律则是在符合动作要求下,上体附着下肢做平稳的上下摆动。如,预备拍左腿屈膝,右腿原位抬起,右肩下压,左肩上抬,右脚下踩时左腿原位抬起,第二拍左脚前脚掌着地,左肩向上抬,右肩下压,右脚原位抬起。在一、二、三、四拍时膝关节伸直,要求膝关节松弛,并且富有弹性和韧性,以四拍为一组重复。在做动作时,膝关节连续不断快速运动,做重拍向上的屈伸。

2.基本体态。身体直立,挺胸立腰,上体为右手在上的顺风旗手位,左手掌心向前。这种体态象征着裕固族人民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不畏艰险、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风貌,表现出裕固族特有的民族意识形态和民族审美情趣。

3.基本手型。裕固族舞蹈的基本手型与其民间文化、风俗习惯、服饰特点等密切相关。如,右手掌心向下,中指与无名指稍向里收,如同中指按着帽顶。这是因为裕固族妇女的帽子形如喇叭,顶尖有一束红缨穗,这种按帽顶的手型也称为鹿角手。

裕固族作为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有着极为独特的文化和习俗。现存的裕固族民间舞蹈,具有十分浓郁的地方特色。我们有理由相信,裕固族民间舞蹈一定会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以其独特的魅力重新绽放光彩。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