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从娟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话;作用;语言;平等;

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5—0086—01

小学语文课堂对话包括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还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而在课堂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有效的师生对话能使课堂变得灵活、精彩。

在对话中积累语言

教师的课堂对话应该是富有诗意的,这种诗意体现在教师设计的对话语言中,即将人文关怀和哲思感悟融合于提示语、过渡语和评价语之中,如暖暖的春雨滋润学生们的心田。

如,教授《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时,在学生的朗读、发言后我说:“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发言,老师能感觉到大家的确被桑兰的一言一行深深打动了,也非常敬佩她。”接着,出示一道填空题:“桑兰,你真是个( )的姑娘”让学生思考练说。之后,又指题发问:“学到这里,大家能说说你们是怎样理解课题:‘微笑着承受一切的?”有了对桑兰事迹的详细了解,有了对桑兰精神的深切感悟,学生们的答案也是精彩纷呈。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进行小结:“大家说得很好,面对生命中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我们有时是无法逃避和抗拒的,那就让我们勇敢地抬起头,在不屈的奋斗中学会成长吧!”

在对话中彰显平等

一位教师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时,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教学组织:他先说道:“其实,苏格拉底已经预计到了事情的结果,与其说他布置给弟子们一个任务,不如说是让弟子们进行了一次实验,这位哲人究竟想告诉弟子们什幺道理呢?轻声读读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忠告,想想他说了几点,是怎样说的?”在学生读书思考后教师发问:“大家读懂了吗?现在读懂的同学请把手举起来!”

在一位学生绘声绘色地说了之后,教师走到其身边幽默地说:“请问苏老师你第一句为什幺用这样的语气说呢?”学生回答道:“我把‘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读得重些,是想让弟子们坚信最大的麦穗是存在的。”教师又问:“那第二句你又为什幺这样说呢?”学生感受颇深:“我在说的时候强调‘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意思是想告诫弟子们要立足现在,不要犹犹豫豫,错失良机。”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与学生用亲切、真诚、平等的对话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没有机械、生硬地要求学生用什幺样的语气去说,而是尊重个体体验,注重因势利导。

在对话中生成智慧

课堂对话是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对话交流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真知,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教师是如何通过对话将学生的认知从模糊引向明晰的呢?我们来看《黄河的主人》一文的教学片段:在联系实际体验了乘客感受的教学环节后,教师提问:“人们要有足够的勇气才敢坐羊皮筏子,可这些乘客竟然还能谈笑风生,真让我们纳闷,这是为什幺呢?”学生语气坚定地回答:“因为有艄公在保障他们的安全!” 教师又故作惊讶地说:“艄公究竟是何方神圣,让乘客如此信任?大家再读一读课文6—8自然段,划出具体描写艄公的句子。”

在学生自读、划句后教师抛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艄公为什幺注视水势时“小心”,破浪前行时“大胆”?学生思考后积极回答:“因为水中有许多暗礁,艄公要巧妙地避开,所以他注视水势时“小心”;如果他不“大胆地破浪前行”就无法在急流中掌控羊皮筏子,因为随波逐流会更加危险。”教师接着说:“同学们,艄公面对的是险恶的风浪,身负的是乘客的安全。而他站在羊皮筏子上凭的是什幺来渡黄河?”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只有那幺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教师又满带赞叹的语气发问:“这些语句又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艄公?”学生有感而发:“一个胆识过人的艄公”,“一个无所畏惧的艄公”,“一个胆大心细的艄公”!最后,教师总结道:“刚才透过关键的词句,我们全面地认识了艄公,让我们再读一读文中描写艄公的句子,把艄公高大的形象印在心里!”

这段师生对话,教师抓住学生的回答,将对话进行到底。在此过程中,教师旁敲侧击,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逐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对人物的认识也逐步走向全面与深刻。

在这样的对话型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读中入境,读中见悟,在读说中加深了情感体验。没有生硬的讲解,没有强行的灌输,学生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依托教师的适时启发,使学习变得游刃有余。

编辑:刘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