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巧明 赵静华 王志临 张太志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范围内广泛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停课不停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此背景下,线上教学活动如何做到精准、如何指向核心素养、教学有效性该如何验证等问题成为精准教学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研究以活动理论为基础,构建精准教学理论模型,分别提出疫情中时空分离和疫情后虚实融合的精准教学实践指导框架,并用于指导丽水市精准教学改革实践。为验证实践效果,从教师、学生、管理者和家长四个层面设计并发放了22万余份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研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精准教学实践指导框架常态化应用建议,包括:改革教学模式,重构教学秩序,促进有效教学;更新课程理念,打破学科壁垒,提升核心素养;优化“教”“学”结构,培养自学能力,达成精准教学。

[关键词] 精准教学; 时空分离; 虚实融合; 活动理论; 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潘巧明(1970—),男,浙江松阳人。教授,主要从事智慧教育与精准教学研究。E-mail:lsxypqm@163.com。

一、引   言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以迅雷之势席卷全球,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正常生活秩序和教育秩序。为了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教育部发出倡议:利用网络平台,展开“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学”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学校师生无法正常开展教学的大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作出的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在疫情背景下开展“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虽然面临诸多的挑战,但也迎来了难得的检验教育信息化改革实践的机遇。

笔者所在的浙江省丽水市,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精准教学改革与全区域推进已经三年有余,在此期间参与精准教学改革的学校、教师积累了不少信息化教学经验。疫情期间这些经验的价值和意义初步显现,为该市教育系统积极应对疫情下强制性时空分离的教育教学夯实了基础。尽管丽水市精准教学改革背景使得丽水教育系统应对“停课不停学”有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疫情期间丽水的教学活动有没有真正做到精准、有没有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精准教学的有效性该如何验证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精准教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如何做到教学的精准

精准教学是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通过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精准分析,进而精准确定教学目标、精准开发教学资源、精准设计教学活动、精准实施教学干预、精准进行教学评价,最终帮助教师精准做出教学决策的教学方法。精准教学聚焦课堂教学环节,将课堂教学划分为制定精准教学目标、开展精准教学实践、进行精准教学交互和实施精准教学评价四个主要环节[1]。疫情期间,所有教与学的活动依靠网络环境来实现,纵观整个教育发展历史,这种线上教学的全员强制性应用还是第一次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聚焦于课堂的精准教学四大环节该作出怎样的改变以适应教育教学的新形态,这是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二)如何指向核心素养培养

新课标颁布之后,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指向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且在传统的线下教学中,也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核心素养培养实践方案。疫情期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各学校要坚持国家课程学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锻炼身体、开展课外阅读[2]。显然,教育部要求“停课不停学”期间的教育教学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当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由线下搬到线上之后,精准教学如何指向核心素养问题,成为各学校落实《通知》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如何验证精准教学效果

精准教学有着教学目标“精”、教学实践“准”、教学交互“互动”和教学评价“精准”四个方面的特征[1]。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是,在精准教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再是验证教学效果好坏的唯一指标,评价教学效果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因此,根据以往的经验,精准教学效果的检验可以通过判断教学活动是否符合以上四个特征来验证。在前期的精准教学研究中,笔者已经梳理出疫情前精准教学的实践指导框架,对于如何制定精准教学目标、如何进行精准教学实践、如何开展精准教学交互、如何实施精准教学评价等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1]。在传统的精准教学活动中,这套实践框架可以指导精准教学实践,反过来,它同样可以用来验证精准教学的有效性。

三、时空分离:疫情期间精准教学实践框架

(一)精准教学理论模型

在以往的精准教学实践中,教与学的行为一般都是在教室里完成的,环境相对固化,环境因素对精准教学活动的影响较小[3]。但是近年来随着网络学习空间等线上虚拟学习环境的介入,环境因素在精准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加大,成为影响精准教学的关键要素[4]。笔者在前期的精准教学相关研究中,深入挖掘了精准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精准教学实践指导框架。但是当环境因素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之后,原指导框架由于缺乏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因此,不太符合信息时代的精准教学需求。

为解决此问题,笔者尝试借助活动理论框架,补充和完善精准教学理论模型。活动理论提出了一般性的概念框架,借助这个框架,可以来理解和分析人类活动,也可以为更具体的精准教学活动提供理论支撑[5]。乔纳森(David H Jonassen)早在1999年就利用活动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设计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并从确定活动的目的、分析活动的核心要素、结构、中介、所处的环境和发展性等六个步骤进行了分析[6]。基于此,笔者以活动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乔纳森的分析方法,结合试点学校的精准教学实践活动,重新构建出了精准教学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精准教学理论模型是对活动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着重突出当环境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时,精准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新关系。在该模型中,保留了活动理论主要研究的六个基本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共同体等核心要素和工具、规则、劳动分工等中介物要素,并充分考虑精准教学活动中这六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加持下,教学环境不断迭代,主流环境从线下发展到线上,再发展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此背景下,教学环境的变化对精准教学活动中的六个要素不断施加影响,并直接影响到精准教学活动的效果。精准教学理论模型中通过对这些新关系深入透彻的分析,就可以构建出不同时期的精准教学实践指导框架。

(二)时空分离:疫情期间的精准教学实践框架

疫情期间的教学活动表现出教师和学生强制性时空分离的特征,根据活动理论框架和精准教学理论模型,环境因素的变化势必引发精准教学活动主要参与者角色和行为的变化。想要阐释疫情期间精准教学活动主要参与者的行为逻辑,需要更加翔实的分析框架。国内学者吕巾娇等人在乔纳森的分析框架之上,又增加了分析活动的矛盾和分析活动的子系统这两个步骤,为本研究深入分析时空分离下的精准教学活动拓宽了思路[7]。笔者参考乔纳森、吕巾娇等研究者提出的分析活动的一般框架,在精准教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时空分离下的精准教学实践指导框架(如图2所示),并作以下简要分析。

1. 环境:强制性时空分离

在以往对活动理论的研究中,活动理论的六个基本要素中并不包括环境因素。传统教学中的环境因素相对固化,即使发生一些改变,也不会对活动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以往教学活动中的环境因素易被忽略。但是在时空分离下的精准教学系统中,发生最明显变化的就是教学活动所处的环境。原本线下的实体教学环境由于疫情影响全部挪到了线上的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学活动系统中的六个基本要素几乎都因为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转变。环境因素改变引发的蝴蝶效应波及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它所带来的影响已经不能被忽视了,因此,本研究中将环境作为理论模型的第七个要素,并深入分析它在精准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2. 活动目的:核心素养培养

传统的精准教学活动虽然大力提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深度应用,但是由于环境因素制约,精准教学仅聚焦于线下的课堂教学。当疫情影响下教与学的活动时空分离后,活动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都在向支持线上精准教学的方向发展,最终指向的都是精准目标的达成。精准教学服务的对象是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对于学习者而言,精准教学的目的就是掌握知识,提升素养[8]。在“停课不停学”的居家学习期间,教育部等多部门明确发文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时空分离下的精准教学模型中活动目的的政策指向性较为明显,更加倾向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3. 核心要素:主体、共同体和客体

主体是精准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服务对象,也就是学生。与传统精准教学活动相比,时空分离环境中的活动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以适应居家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另外,此时主体的活动目标也由单纯的知识掌握转变为核心素养的提升。共同体是协助主体完成活动的其他参与者,传统学校精准教学活动中的共同体主要有教师、学习伙伴和教学管理者。教学环境发生变化之后,家长作为重要的活动参与者,也加入了共同体的行列,并且教师、家长、教学管理者和学习伙伴这四个主要共同体成员在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客体是活动要操作的对象,是主体追求的精神或物质产品。在精准教学活动中,学习内容即是客体。一般来说,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内容指的就是学科知识,但是在时空分离下的精准教学中,学习内容还包含了生活常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等综合性知识。

4. 中介物: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

在精准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由于技术的缺失,经历过一段衰退期,后来随着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介入,才又重新焕发活力[9]。因此,近代的精准教学活动中,非常注重工具的使用。但是这些工具的使用还是仅仅局限于共同体层面,教师经常利用工具进行精准诊断学情、精准教学决策、精准评价反馈等活动,活动主体对于工具的使用还不深入。时空分离下的精准教学更加注重培养主体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在这种情况下,引导活动主体对网络学习平台、网络优质资源和移动学习终端等工具的合理利用尤为重要。另外时空分离后教与学的形态发生了改变,原本线下课堂教学的规则不能直接照搬到线上的网络课堂。例如,传统课堂中的教学纪律为“认真听讲、不交头接耳”,而在网络课堂中的教学纪律则变为了“不乱发弹幕、不打开与学习无关网页”等。诸如此类,环境变化引发规则变化,时空分离下的精准教学规则必须与时俱进。

停课不停学期间,丽水市紧密围绕时空分离下的精准教学实践指导框架开展精准教学活动。丽水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部要求和教育教学实际,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疫情中精准教学的第一要务。丽水市教育局充分发挥G(教育行政部门)、U(高校)、C(信息技术公司)、S(中小学)协同创新机制的优势,与当地高校和信息技术公司深入合作,斥资打造“丽教钉”信息化教学平台,并购买大量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资源、数字化资源,为疫情中的精准教学提供了基础保障。丽水市域内各中小学根据疫情发展和自身实际,构建了时空分离下学校的精准教学规章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管理者“精准的管”、教师“精准的教”,最终达到学生“精准的学”。

四、疫情期间精准教学的有效性调查

(一)调研过程

为深入了解疫情期间时空分离背景下丽水市精准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从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等四个层面设计了调查问卷,抽取了丽水市120余所精准教学改革学校开展调研。问卷通过“问卷星”于2020年3月26日至4月3日发放,总共收回有效问卷220183份,参与调查的管理者样本数量达2298人次,教师样本数量达8005人次,学生样本数量达109179人次,家长样本数量达100701人次。其中,学生总体样本在学段分布占比为:小学占39.61%,初中占34.79%、高中占25.60%。

(二)调研结论

1. 管理者:重视新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但线上教学秩序仍然面临挑战

居家学习期间,由于精准教学活动的分工出现了新变化,主体活动的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传统教师的职责被其他共同体分担,人工智能等新型共同体在精准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精准教学活动的再分工现象趋势明显。92%的学校已经使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进一步以21天为临界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者之间产生了显着差异(F=3.248,p=0.001),即线上教学时间越长,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平台开展教学的概率越大。与此同时,疫情期间必须依据一系列新规则保障精准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其中,线上教学时间安排、线上课堂秩序、线上考核评价制度等是建立新规则时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94%的学校在疫情期间制定了在线学习指南,以期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开展线上学习,但实际情况是时空分离下的课堂教学秩序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85%的学校管理者认为对学生的线上课堂管理是存在问题的。如何让线上教学秩序变得更加规范,还需要有进一步的措施。

2. 教师:能够开展精准教学活动,但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尚有困难

网络和各类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快速传递和优质资源的快速匹配。居家时期的教学内容无法通过面授的方式传递,借助各种在线教学平台和工具进行跨时空的知识传授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70%的教师认为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能满足居家期间的教学需求。另外,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93%的教师能够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或工具收集学生在线学习的行为数据进行备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并根据学情制定更加精准的教学目标。总体来看,教师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精准教学活动的能力。

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的预设目标与学校既定目标是一致的,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达成受到挑战。调查显示,57%教师认为在居家学习期间,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困难的,只有15%的教师认为可行;处于城市和乡镇不同区域的教师对这一看法存在显着性差异(F=22.257,p=0.000),乡镇教师认为现有条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困难。主要原因是居家学习时,在线教学时间安排非常有限,同时落实学科教学任务比较重,再加上教师普遍对核心素养理解与落实不到位,产生了一些困惑,最终导致聚集于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成为居家时期精准教学的主要目标。

3. 学生:网上学习适应能力较强,但自主学习过程仍然需要监督

居家学习期间,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在线学习适应性。调查显示,91%的学生能够顺利使用电脑、平板、手机等工具进行在线学习,这说明学生已有的信息素养能够支撑精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学生整体情绪稳定,呈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度,64%的学生表示喜欢目前的在线学习方式。同时以21天作为习惯养成时间的临界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者之间产生了显着差异(F=2.341,p=0.023),即随着学习时长的延续,学生越来越喜欢在线学习方式。尽管技术支持下的居家学习缺乏师生面对面沟通与情感交互,但学生一般并没有感到紧张、焦虑和不适应。

从主体角度来看,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提供最大帮助的还是教师,但是比例仅为40%,远低于传统教学。究其原因,是因为居家学习期间家长、网络资源和工具等承担了一部分教师的职能。尽管学生有了更多的途径去解决学习问题,但与此同时,学生的线上学习活动变得相对自由,不可控的概率增大,85%的教师认为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过程仍然需要监督,59%的家长认为在自己的监督下,孩子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4. 家长:对手机等信息工具的态度有所改观,但对线上教学仍存忧虑

居家学习期间,信息工具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教学活动中担任的角色无可替代。91%的家长认为,在线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工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学生借助各种信息化工具开展学习,其中手机成为家长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所有信息工具中的选取率达到了85%。在传统观念中,家长普遍将手机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洪水猛兽。但在居家学习期间,家长对手机等工具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更加关注手机在在线学习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另外,学生在在线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技术故障,只有42%的家长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解决这些故障,很多家长对线上教学仍存在一些担忧。

五、虚实融合:疫情后精准教学实践框架

(一)疫情后的精准教学发展趋势

通过对时空分离下精准教学实践活动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疫情后的精准教学显示出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环境因素显性化。疫情前传统教学的实体环境相对固化,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不明显,疫情期间的精准教学活动受制于虚拟教学环境,环境成为影响其他要素的关键因素[10]。但是无论是疫情前的传统教学活动还是疫情期间时空分离下的教学活动,都不是精准教学持续开展的常态化环境,疫情后精准教学环境应走向虚拟教学环境和实体教学环境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对教学活动的正向促进作用[11]。二是共同体要素新型化。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共同体一般只有实体的人,包括教师、家长、学习伙伴、管理者等。但是在疫情期间的线上精准教学中,人工智能作为新型共同体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如此,这类新型共同体要素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精准教学的发展影响颇深[12]。三是工具要素虚拟化。在时空分离下的精准教学活动中,虚拟工具承担的角色和分工远远大于实体工具,这不仅仅是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更重要的是虚拟工具由于其便捷性、共享性和智能性等特征被主体和共同体普遍接受。工具要素由实体工具走向虚拟工具,将成为未来精准教学的重要特征[13]。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论是疫情前完全线下的精准教学还是疫情期间完全线上的精准教学,都是精准教学发展的历史阶段,而疫情后线上线下结合(虚实融合)的精准教学将成为未来精准教学的常态。基于此,原本的精准教学实践框架并不能与未来的精准教学发展相契合,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虚实融合应该成为精准教学发展的主旋律[14]。

(二)虚实融合:疫情后精准教学实践框架

通过分析疫情期间时空分离背景下精准教学实践活动的调研结果,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精准教学活动中各个要素的职能和运行机制都在发生着变化(见表1)。在虚实融合后的精准教学环境中,主体仍然是学生个体,但是主体的非智能因素,如动机、态度、情感、意志等出现了一些变化。客体仍然是学科知识,但更加指向核心素养。共同体则在教师、家长、学习伙伴的基础上,出现了人工智能等新型共同体。相对于核心要素而言,三个次要要素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首先是虚实融合后的精准教学更加注重虚拟工具和实体工具的综合运用,其次是人工智能在劳动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大,最后是活动规则发生了相应的巨大改变。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精准教学活动要素的差异,笔者发现相较于实体环境,虚拟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体现出更多的优越性,如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灵活的教学形式、更加及时的教学反馈等。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出教学秩序难维持、教学考核难实施等短板。因此,笔者认为疫情后精准教学活动实施的最佳支撑环境既不是实体环境,也不是虚拟环境,而是二者的深度融合。只有当教与学的行为在虚拟和实体的教学环境中自由切换,才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教学环境各自的优势,达到精准教学的最大效益。基于此,笔者以精准教学理论模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为基础,以精准教学活动为核心,通过对比疫情前、疫情期间的精准教学实践的差异,设计出虚实融合后的精准教学实践指导框架,如图3所示。

在疫情前、期间、后期的不同时期,由于教学环境发生变化,精准教学的形态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是不管怎幺变,精准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会变,变的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方法。虚拟教学环境和实体教学环境深度融合后,精准教学活动目的实现的途径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延伸。未来的精准教学,应在虚实融合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利用虚拟资源和实体资源、虚拟工具和实体工具,重视人工智能等新型共同体的作用,遵守虚实融合后的精准教学规则,完成精准教学活动,达到培养学习者核心素养的目标[16]。

(三)精准教学实践框架应用建议

1. 改革教学模式,重构教学秩序,促进有效教学

虚实融合环境下的精准教学活动不再是流水线式的育人模式,由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介入,未来精准教学活动应该是更加符合生本理念的。在本研究的调查中,有92%的学校打破了原来班级的授课分工,组织同一学科教师一起备课,分头上课,普遍出现了由一个教师主讲,其他教师辅导的模式。这样的模式是通过群体智慧的汇聚来完成知识生产,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教师也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是成为教学实践的“指导者”。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应对当下有效教学需求,在未来虚实融合后的教学环境中,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变革教与学模式,重构虚实融合环境下的教学秩序,才能最大程度促进精准教学的有效性。

2. 更新课程理念,打破学科壁垒,提升核心素养

未来精准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应该是简单地传递知识,而应该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今中小学各个学科都开始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而核心素养落地的根本途径就是课程。在本研究的调查中,大部分学校疫情期间劳动、德育和其他综合活动课程的开课率比较低,只有30%的学生参与过综合性实践任务,59%的教师从未考虑过设置单元任务、跨学科任务等综合性任务。因此,疫情期间很多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困难的。很明显,传统的课程理念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核心素养培养,更新课程理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整合,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3. 调整教与学次序,培养自学能力,达成精准教学

疫情期间时空分离下的在线教学中,很多教师调整了教学顺序,出现越来越多的“先学后教”的网络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在课上主要的教学活动不再是系统的讲解,而是重点的提炼、有针对性的讲解以及答疑解惑。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教师可以利用珍贵的师生互动的时间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发展个人能力,培养核心素养。传统课堂主要的职能是传播知识,现在可以变成发展学生的高阶能力,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通过调查也可以发现,91%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完成知识获取,由此,当互联网成为教育教学重要环境的时候,可以考虑把以前必须由教师做的一些事情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这个改变对教育教学意义重大,如果学生能利用好数字化资源和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达成精准教学。

六、总结与展望

国内正常教学秩序虽然已经恢复,但疫情期间积累的线上教学成功经验不应该被遗忘,而应该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对于精准教学改革的研究而言,就目前来看,环境因素是疫情前、期间、后期精准教学各要素运行框架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但是精准教学活动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都是在动态发展的,因此,当教育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精准教学的理论模型也必将再次发生改变。笔者认为,下一个影响精准教学活动系统的关键因素或许就是在本次疫情期间的精准教学活动中已经崭露头角的新型共同体——人工智能。在本研究中,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还仅仅局限于如何赋能精准教学层面,至于人工智能该如何创新,甚至是重塑精准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17]。

[参考文献]

[1] 潘巧明,赵静华.区域精准教学改革实践的探索与研究——以丽水市精准教学改革实践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12):108-114.

[2] 教育部.教育部: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EB/OL].(2020-01-29)[2020-07-16].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1/t20200129_416993.html.

[3] 杨莉娟.活动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观[J].教育科学研究,2000(4):59-65.

[4] 郭利明,杨现民,张瑶.大数据时代精准教学的新发展与价值取向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10):76-81.

[5] 孙海民,刘鹏飞.以活动理论审视学习活动[J].中国电化教育,2015,14(8):29-35.

[6] 杨莉娟.活动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观[J].教育科学研究,2000(4):59-65.

[7] 吕巾娇,刘美凤,史力范.活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应用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7,23(1):8-14.

[8] 余胜泉,李晓庆.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质量分析与改进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7):5-12.

[9] 彭红超,祝智庭.面向智慧学习的精准教学活动生成性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8):53-62.

[10] 祝智庭,魏非.教育信息化2.0:智能教育启程,智慧教育领航[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9):5-16.

[11] 丁旭,盛群力.有效教学新视域——“精准教学框架”述要[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7):31-37.

[12] 秦丹,张立新.问题与优化:课堂精准教学实践的现实审视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11):63-69.

[13] 何政权,陆浩,尹安明.精准教学视野下的智慧课堂研究——以重庆市大足区智慧课堂建设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0):115-120.

[14] 罗莹,谢晓雨,董少彦.初中物理精准教学课堂的构建及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9(1):48-53.

[15] 郭炯,郑晓俊,黄彬.网络学习空间支持的协同教学模式与应用案例研究——网络学习空间内涵与学校教育发展研究之八[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0):23-29.

[16] 唐松林,金鑫,范春香,肖芳.虚拟教学平台之文化空间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4):56-62.

[17] 曹培杰.人工智能教育变革的三重境界[J].教育研究,2020,41(2):14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