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敏 韩婧怡

[摘要]高职院校德育作为提升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其德育模式、德育效果关乎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探索切实有效的德育模式,剖析高职院校体验式德育模式优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德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首要任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验式德育模式;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292-01

高职院校德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力求结合岗位教育、生源结构和学生心理特点,努力探寻符合高职院校德育发展规律的新模式、新路径,针对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促进高职教育健康稳定地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平,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一、高职院校体验式德育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

由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实效低下,国内外教育环境日趋复杂,如何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顺应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培养和谐社会要求的应用型合格人才,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模式,更新德育理念,寻求提高高职院校德育效果之路径,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体验式德育模式作为一种崭新的德育模式,正是依据现实环境的变化应运而生,在实践中谋求发展的结果。

(二)高职院校科学发展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模式的研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关乎国家的和谐发展、安全稳定以及当代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体验式德育的实效性更是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前景以及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及高职学生培养的质量。因此,强化高职院校体验式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促进德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优化,从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现代高等教育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具备思想和行为上良好的道德品格,是高职院校德育模式的必然目标,而这种德育目标只有通过学生的体验才能实现。只有当学生掌握、理解道德规范和要求,在创设的道德情境中产生深刻的道德情感、认同并形成道德信念,践行道德行为,才能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高职院校体验式德育模式优化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为在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中运用体验式模式提供了实践可能性。高职院校大学生更愿意在实践中感悟世界,获得自身体会,体验式德育模式作为一种强调学生体验的德育模式,更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为学生良好道德品德的培养提供了可能,为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体验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体验是主体情感的生长剂,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景使学生通情达理、言行一致。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是道德体验的前提和基础。体验是道德认知内化的催化剂;体验是道德信念的稳定剂;体验是道德践行的推进剂。道德体验是不可替代的,个体要亲身感受,在良好的体验情景和合理化引导下,激发情感、感悟行为、内化行为与规范,提升道德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道德体验机会,有利于德育实效性的提升。

(二)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发展体验式新模式的德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在于此。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德育的重点在于,在变革传统理论性德育的基础上发展体验式德育,更新高职院校德育模式理念,强调体验过程、实践过程,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体验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提升道德境界、通过内省和反思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现最终的德育目的,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三)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育需要

国家专门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靠高职教育来完成,而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德有才才是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急需人才。高职院校体验式德育的实效性是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一股重要精神力量,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和支持,保障德育的健康发展。

(四)确保高职院校的育人定位及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精神培养,通过实践育人,加强体验式德育过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只有将职业、生活的体验完全融入德育过程,才能培养出掌握高新技能,拥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专门人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材施教是高职院校道德体验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林丹.学校德育实践的合理路径:方法的视角[J].东北师大学报,2015(1).

[2]杨睿,余裕如.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应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J].职业教育,2017(3).

[3]卞莉莉.关于大学生德育社会化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