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希 顾一星 李慧勤

[摘 要] 实践能力是青年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目前高校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中存在的缺陷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 键 词] 高校;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106-02

一、实践教学与实践能力

(一)实践教学

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并且它也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其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的构成多样化,由单个的实践内容构成,主要包括各种各样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如专业实习和实践。其中融入的教学方式也丰富多彩,主要有演示法、案例分析的方式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教育达到最终的目的,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二)实践能力

如今的大学生较年轻,并且自身具有文化科学素养,他们迈向了成熟之路,但是并没有完全脱离稚嫩,其智力发展已具备了接受专业性实践活动的条件,他们的身心发展已基本达到成人水平。他们若想真正完全脱离幼稚阶段,则需要提高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展示的是他们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当前大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较为缺乏,这种缺乏最终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要脱轨。部分高校只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需要人才而高校毕业生不能满足其需要,从而导致大批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从中可见,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没有达到理想化的效果,在实践中还是会有些差距。本文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高校的实践教学存在漏洞

1.高校未给予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

高校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和领悟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较强,导致大学生在校所学不能直接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现阶段,高校主要把所有目光都集中在学生的学术科研以及专业知识上,忽视了实践,将这部分拒之门外。虽然有的高校打着重视实践的旗号,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不会将其有效贯彻,一切都只是形式的表现,并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2.高校课程结构失衡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的高校主要教授传统课程,教学计划主要以专业为基础进行安排。所以基本是按学科安排课程,并且对不同学科,否定单一性和孤立性。在进行教学时,主要以学科为中心,全面、系统地安排教学,一味地传授知识。此课程围绕着专业进行发展,并且主要展示课程的独特性,所以这样会使课程结构没有达到平衡。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就是不重视实践课、选修课而把中心严重倾斜向专业课造成的。所以,现在的大学课程一味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获取,并没有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没有让学生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高校的学生实践评价体系存在漏洞

1.评价方式相对单一

很多高校在近几年中,全力倾心于教学活动和科研。所以其评估的对象是教师,主要评价教师上课的质量,进而促进了教师教学评价的系统化,这种评价顾此失彼,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被忽视,没有得到考察。通常高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的方式大多只有单一的考试,而考试的成绩并无法全面、真正地表现出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所以现在社会上充斥了很多只会考试能力不高的人。

2.评价指标缺乏明确性与针对性

如今,评价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通过考核以及素质拓展活动,前者根据大纲,后者主要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大纲对学生专业性知识培养方面相对完整,而且有助于学生全方面了解专业性知识。但是针对社会实践的评价就缺乏一定的标准,受主观评价的随意性比较大,学生既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教师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去进行评价。实践课中对学生的考察主要是看其有没有达到划定的标准,会设置一定的指标进行评价。所以这会导致学生的个性被遗忘。指标所体现的是学生都具有的能力,并且它使用的范围比较广。在这种模式的评价下,学生容易被同化,缺乏个性。

3.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

高校纷纷迈入了新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依赖于教和学任何一方面,两者互帮互助,才产生效果,对它不能定量评价。在实际的操作中,为了衡量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只适用任课教师的评价结果,这种打分成了学生能力唯一的标准。众所周知,这种评价不具有客观性、科学性,教师是社会中的人,他所做的评判一定带有主观色彩,所以这种结果并不能凸显公平性,也不能系统、科学地揭示学生的能力。对这种方式存在了较大的局限。能表现出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有许多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分数只能表现出来这个学生一个方面的能力,甚至他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中有很多教师看不到的成分。另外,对学生这种能力的评价并不细致,这种方式太过于模糊。只要学生参加了社团活动,进行了相关的素质活动,就给分,而完全不管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实践在学分和绩点中被埋没,发挥不出一丁点的作用,学生成为书本的奴隶,缺乏实践创新的意识。

三、解决方案

(一)高校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1.更新思想观念

我国高校首先应从认识层面上纠正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真正从行动上开展实践活动,并不使其流于表面。每个学校都需要重新审视实践,重新在此教学中投入心血,悉心指导,提高其地位,促使它在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作为培养学生能力不可替代的重要教学资源。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教育和引导教师、学生更新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深化课程改革

高校一直致力于课改,其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此举措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学校的培养方案为基础,需要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即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有的学科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差距较小,可以合并,对有的理论课可以相应减少,将其匀给实践课。通过合理分配各门课程的比例来改善当前课程的比重,提高实践课所占比重,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旦开始实施,需要对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融洽化解,不论是实践课还是理论课、必修课、选修课。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这些课程所占用的时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最后还需要选择最优的评价方式,多方努力才能提升实践价值。

(二)高校应改革学生实践评价方法

专业和实践能力息息相关,但是两者的评价方式具有很大差异,实践能力的评价更加困难。所以对传统的评价方式,需要有所取舍,设置合理的评价方式去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1.定性、定量相结合

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一种定量的方式,从态度、方法、效果等方面入手。但是课外实践活动不同,它不能仅局限于定性的方式,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考察的是沟通、表达、组织等多方的能力。目前,对能力一词,并没有一个限定的框架,它的范围比较广泛。所以对学生这方面的考察,需要使用综合的方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不是单一的指标,用综合指标测出学生的能力。

2.课内、课外相结合

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将其局限于课堂中,需要跳出课堂,走向课外。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做多维的考察。在课堂中,涉及的是知识的获取,但是课堂外不同,它展现的是对知识的运用以及怎么运用。课内和课外,学生的表现不会一样,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所展示的能力也不相同。

3.考核、考评相结合

实践课必须建立在教学目的的基础之上,其考核和评价的方式不能多样化,需要统一。此评价的方式能够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及在学习中的一些弊端,课外实践活动考察的主体可以多样化,不仅是教师,还可以是社团人员、学生会等,根据指定的统一标准去评价学生。学生在实践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据此评价分出不同的级别。

参考文献:

[1]李娜,贾方,杨瀚宇,等.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5(1):16-19.

[2]周爱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

[3]刘思峰.实践型人才: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艰难选择[J].教育管理研究,2010(10).

[4]谭亚莉.对构建高校现代学生评价体系现状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2(7).

[5]王志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5).

[6]杨翠屏.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88-90.

[7]黄勇荣,何亨瑜,丁丽丽.基于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高校课程改革研究[J].黑龙江高教,2014(5):153-155.

[8]赵志英.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

[9]申成.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科技创业月刊,2010,23(5):102-104.

[10]刘兴亚.浅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12-114.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