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

[摘           要]  高职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仅和教师如何“教”有关,还取决于学生如何“学”。经过观察和调查了解发现,学生学习效果好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并建立知识体系,体系化的知识结构能教导他们思考问题、展开行动。而不善于或不会建立知识体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纯地学习某一知识点,不能将知识“吃透”,所以学习效果不好或很差。

[关    键   词]  高职;教学;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116-02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面向生产职业岗位的实用型专业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正是由于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目标要与之相匹配。目前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要包括技能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等。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训练学生的技能,技能目标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对学生技能进行训练的同时,还应该传授给学生关于“如何做”的知识,所以高职院校的知识目标,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力目标是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目标的核心目标,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内容非常丰富,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中要有机渗透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和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高职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对所教内容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包括知识整体轮廓、知识体系中的逻辑框架、核心问题、难点问题以及对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的判断等,这样才能为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但是,就算教师备课充分、教学设计合理、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等,教学效果达成度有时也会不尽如人意。

相信很多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感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存在很大差异。有一些学生很聪明,学习什么课程都能学得特别好、特别快,不仅理论知识学得快、学得通,而且动手实操时也上手快、操作规范;有一些学生学习什么都困难;还有一些学习态度很端正的学生,学习效果很不理想。经过观察和调查了解,我发现:学生学习效果好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并建立知识体系,体系化的知识结构能教导他们思考问题、展开行动。而不善于或不会建立知识体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纯地学习某一知识点,不能将知识“吃透”,所以学习效果不好或很差。简单地说,第一种学生“会学习”,学习知识时,他们不仅仅是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转化为自己所有,并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开展实践。“归纳和总结”的过程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建立联系、形成体系的过程。

什么是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没有出现过标准的权威定义,但我们至少可以推断出,知识体系是无数个关联的标准知识的集合。那么,如何建立知识体系?如果以盖楼作比喻的话,建立知识体系就像是建造一座大厦。要想建造出稳固的大厦,首先要有充足的建筑材料——各种各类知识和知识点。有了建筑材料,在建造大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很多问题——将骨架建造结实,将内部结构搭建合理等。所以,在建立知识体系过程中,就需要将学过的知识按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归纳总结。如一门课程的归纳总结,可以按照章节或者模块,将主要内容列出,通过整理、思考,找到内容之间的联系,将其连成“小知识网”的形式;然后将整门课程各章节或者各模块之间的主要内容联系到一起,最终形成一个“大知识网”,还可以将几门相关课程的主要内容列出,将其中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内容归纳总结到一起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就将这些散乱而丰富的知识点,组织成一个有机有序的结构——隐性知识,它就像大厦背后一般人看不到的施工图纸以及使用说明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是王国维理解的做学问,也是建立知识体系的三重境界。在进行建立知识体系的最初阶段,会觉得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很深奥、很难懂,就像是一条望不到头的天涯路。当基本掌握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之后,便是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践,锻炼自己建立知识体系的能力,而大量的训练必定会让我们觉得很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坚持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当我们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掌握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之后,就可以轻松地完成任务,甚至可以超越我们原来设定的目标。下面就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建立知识体系的教学为例,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学情,探讨一下如何培养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一、目前高职院校的学情

近些年职业教育发展很快,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的学情分析是每位授课教师必做的功课,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真正培养出面向生产职业岗位的实用型专业技能型人才,授课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情,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90后”“00后”高职学生群体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学生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学习方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起点参差不齐、上进心不足、厌学现象较为普遍;在生活方面,个人修养差、缺乏责任心,自控力差、存在心理问题,消费观念超前,贪图享乐等。另外,学生经历紧张的高考后来到学习压力小的大学校园,会放松对学习的要求;而且,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都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会让学生觉得“理论”学习无用,不能静下心来学习。

只有结合实际学情,选取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在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展的学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习成绩和效果不好的学生除了或多或少存在上面提到的共性问题外,均存在着学习主动性不高(不愿意学)、学习方法不当或者是根本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不会学)。

二、结合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现在大多数专业课授课教师在教学中都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仿真教学软件教学和开展模拟实训练习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能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效果方面,仍然存在“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教师教了很多,学生学到很少”的现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所有的授课教师都知道,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知识容易,教学习方法确实不容易。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和教会学生学习,适时地进行归纳总结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要由教师归纳总结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为主,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要进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化学课程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帮助学生学会把每一门课程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还要把这几门课程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建立知识体系。如生物化学是探讨生命化学的科学,它主要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组成、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中生物分子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很多内容都有交叉。按照化学组成,人体主要由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和生物大分子构成。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成分。小分子有机物包括有机酸、胺类、维生素核苷酸、氨基酸等物质。生物大分子是由一些基本结构单位按一定顺序和方式连接所形成的多聚体,分子量一般大于104,主要有蛋白质核酸、多糖等。在生物化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与前面已学习的有机化学知识建立联系。如在讲授蛋白质知识时,在介绍氨基酸分类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有机化学中学习过的氨基酸结构(重点回忆20种α-氨基酸)和氨基酸的命名,将交叉和重复的内容进行综合、归纳,找到联系,形成体系,这样既可以巩固有机化学中学习的内容,又可以将有机化学的知识得到延续。生物化学中在介绍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时,如蛋白质的两性电离知识,可以与有机化学中学习的氨基酸的两性解离与等电点知识对应和对照学习;蛋白质的沉淀可以与有机化学中可逆沉淀(盐析)、不可逆沉淀知识对应和对照学习;蛋白质的胶体性质可以与无机化学中学习的胶体溶液与表面现象对应和对照学习。在分析化学学习过程中,其中的内容与无机化学存在很多联系,要引导学生注意将“联系”形成“体系”。如在学习滴定分析法时,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条件中包括“用于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速率要快”这一要求,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无机化学中学习的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尤其是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可适当设疑:用KMnO4测定H2O2含量时,能否用加热的方法提高反应速率?为什么?这样,在复习知识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形成体系。在学习沉淀滴定法中的银量法时,由于银量法主要用于测定Cl-、Br-、I-、SCN-和Ag+等离子化合物,可以引导学生将无机化学中学习的卤化物知识尤其是卤化银的性质与应用知识进行对应和对照学习;在学习配位滴定法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与无机化学中所学的配位化合物和配位平衡的知识对应和对照学习。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正是目前学生所欠缺的。如果只是单纯地重视技能训练,不重视归纳总结、建立知识体系能力的培养,很难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能力,才能保证学生具有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王玉梅,李红,任丽哲.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剖析[J].基层建设,2016(24).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