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秀秀 曾玉凤 陈智骁 邓霞霞

[关    键   词]  PBL教学法;中职;急救护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4-0168-02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就目前来看,中职学校的学生通常都是初中阶段的后进生,专业思想、素质有待提升。主要体现在合作意识较弱,很少会积极主动地配合他人,信息获取路径比较单一,大多是借助教材与教师来学习、积累相关知识,难以实现对媒体的灵活运用;学习积极性、学习方式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多处于死记硬背的状态,难以实现学以致用,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急救护理技术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急危重症护理人才方面承担的重要任务是不容忽视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前开展的教学活动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近几年,大多数中职急救护理技术课程都是引用LBL教学模式为主要授课模式。这种传统且单一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为学生呈现比较完善的知识框架,课程计划安排也比较规范,可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存在的缺点也较为显着。如,知识要点的系统性较强,以讲课人为主要发言者,未对师生、生生互动给予足够重视,且大多数学生反映,大课授课效果的高低会受到讲课教师教学水平、方法,以及表达能力是否科学、合理方面的影响。再加上临床前期课程与相应训练是分开的,各基础学科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会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很多重复内容,进而导致很多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较为片面。同时,再加上受各类急重症患者病情急、随机性大、可控性小,以及需要较强的专业性等方面的特点影响,需要护士对各种急危重症的护理方法和不同类型的急救技术的熟练掌握,对先进的监测、治疗设备有深入了解,可正确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密切配合医生去抢救患者的生命,或者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在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对医学的需求大幅增长,因此,为了充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各中职院校应充分重视德才兼备护理人员的培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尝试更新颖、多样化的教育培养策略。

二、研究目标

在人类医学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医学教学内容也随之不断增加,而相关专业的学生虽然在竭尽所能地记忆、背诵各种急救知识与信息,但却不具备实际运用能力。对此,当前引用的LBL教学模式也无法解决越来越严重的教学偏向、危机。所以,在护理教育中,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也是各院校及其教师关注的重点。在教学改革潮流中,为了帮助学生真正摆脱机械、繁重的专业学习状态,教师应突破以往灌输式授课模式,为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创造良好条件,优化PBL教学法等各类资源、手段,科学整合与灵活运用,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研究内容

现阶段,我国已经有很多院校的医学教育工作者,在一些课程教学中引用了PBL教学模式,并进行创新探索,作出了一些尝试,大多都强调PBL教学法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能够从不同层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可以透彻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可以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这一模式着重强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积极、主动学习探究的机会,重视其认知视野的进一步拓宽,不断优化基础、临床专业医学各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既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也能够促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有透彻理解,为其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PBL教学模式的灵活引用,不论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还是对授课效果与环节的进一步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其在急救护理技术教学活动中应用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与全新的教学大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提出的各项要求也是一致的,是医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各院校及其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

四、研究的创新点

PBL教学法可以为学生营造出更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可以促使学生将自身观点积极、主动表达出来,同时也更容易获取来自他人的各类信息。同时,在具体学习讨论中也能够将相关问题突显出来,进而使其对所学理论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显着提升。另外,通过加强对PBL教学法的深入研究,也能够为学生资料查阅、综合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PBL教学模式拥有的思想、方法与我国现代教育革新发展趋势是协调一致的。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主要指的是通过搜集整理PBL教学法在中职急救护理技术应用研究中的相关资料,文献法将本文的研究价值充分突显出来。在此过程中,既可以明确以往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具体取得的成果、采取的方法以及各个阶段该做哪些研究,工作也能够从不同角度明确PBL教学法在中职急救护理技术应用研究中还存在哪些有待完善的部分,进而为本文研究提供丰富、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问卷调查法

主要指的是围绕中职急救护理技术教学现状的综合分析,列出一些PBL教学法在中职急救护理技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附上相应答案,将其提供给被调查者,进而为各项研究的顺利落实以及研究方向的恰当调整提供有力参考。在问卷发放中,除了要从学校管理者以及师生等方面来完善各项意见的征求之外,还要结合本次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对问卷中的问题、答案以及具体发放数量等方面作出适当调整,且要保障问卷的完整性,必须要有标题、卷首语。

(三)课堂观察法

在实践探索研究过程中,要真正做到深入中职急救护理技术课堂之中,从学生角度作出相关思考,围绕PBL教学法在中职急救护理技术中的应用做出一系列设计,以及其带来的不同影响展开全面观察与详细记录。以此来深入了解、准确把握PBL教学法在中职急救护理技术中的应用研究具体存在的不足之处,由此来突显本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

六、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9年3月到4月)

在初始阶段,通过不同路径来了解把握、综合分析PBL教学法在中职急救护理技术中的应用研究及具体存在的问题,为之后研究方向的确定以及不同阶段需要安排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然后,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及观察法等方法,进一步了解中职急救护理技术教学一直难以得到显着提升的问题。成因主要有:大多数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弱,缺乏学习主动性;PBL教学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学生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难以将自身观点、态度明确表达出来;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基于此来明确本文的研究重点与具体方向,为之后各项策略完善、方法制定和实施提供有力参考。

(二)实施阶段(2019年5月到8月)

在具体研究中,通过对相关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中职急救护理技术教学现状,充分认识到通过对PBL教学法的灵活运用,不论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还是对其今后从事护理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调查、观察结果的综合分析,全面把握社会高速发展对护理人才提出的各项要求,制定以下几项教学策略方法。

1.结合考核制度,引导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中职急救护理技术教学活动中。在大班授课过程中,将班级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然后以个人、小组的形式来评价,通过自评、他评一系列考核制度来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合理控制班级人数,围绕重点章节来设计、组织各项教学活动。因为具体学习讨论过程中思想较多、课堂讨论控制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应结合具体情况来对班级人数做出合理控制。PBL教学班级即使是引用大班授课的方式,人数也要合理控制在四十人以内。同时,还要认识到PBL教学法在具体引用中会占据较多的学时,无法做到全部实行,所以,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选择一些重点的章节设计各项教学活动。合理把握课堂时间,然后选择恰当策略方法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尽可能在课堂上解决大部分难题,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

3.加强教师培训。为了将PBL教学法的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各院校的急救护理技术专业应重视各项培训活动的定期组织,确保其教师可以学习到更新颖、先进的专业护理知识与技能,能够对现代护理行业的发展现状有全面把握,帮助其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为急救护理技术教育的革新发展以及PBL教学法的科学引用提供有力支持。另外,还要重视教师集体备课,对提出的各项问题、学生分组策略,以及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展开共同研究。只有这样,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才能够给予及时、恰当的启发、引导。

4.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大班授课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几个层次,然后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需求来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此来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促进其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显着增强。同时,还要让学生轮流担任组长,鼓励其组员将自身想法积极主动表达出来,这样既有助于锻炼、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也能够为学生今后与医生、同事、患者之间的顺畅沟通奠定良好基础。

(三)总结阶段(2019年9月到10月)

大量实践表明,通过加强对PBL教学法的应用研究,既有助于促进临床急救护理技术教学质量的显着提升,也能够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能力。同时,在锻炼、提升学生急救水平上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各中职院校以及急救护理技术专业的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并从不同层面来展开深入研究。

七、研究成果

急救护理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内容主要涉及内科、外科等诸多基本学科的急救知识,也是临床上护理学生比较实用,且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因此,为了从整体上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素养,应足够重视针对PBL教学法的应用研究。由于学历、经验有限,本文在实践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不断完善与创新探索,希望本文研究成果能够给今后PBL教学法的灵活引用以及急救护理技术专业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编辑 郭起珍